张家口记忆:东风向暖舞火龙
我站在高大的堡门前,仰望黄土夯筑的苍茫,仰望青砖垒砌的崔嵬。冷兵器时代的围城,屹立着的是农人的思想和智慧,我只能仰望。迎东又迎西的双面影壁上,大红的“福”字醒目得让人眼前亮闪闪的。这,就是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白后堡了。
一
绵延东西的夯土堡墙围拱着堡门楼,青青榆钱掩映,巍峨而壮观。一路行来,这座堡门算得是白家庄连环堡中最精美的,条石砌基,青砖垒墙,美丽的砖雕历经岁月风尘,更显古朴和精致。拱形门洞,石质横额,上书:“永镇门,白家西庄西关堡重修立,天启三年四月吉日立”。两扇高大残破的铁皮木门,见证着古堡的数百年历史,静静伫立,忠诚地守卫着每天进进出出的堡民。
冀西北的蔚县,庄堡林立,多地呈一村多堡的奇特现象。有的村建有东堡和西堡,如宋家庄镇邢家庄村;有的村建有南堡和北堡,如涌泉庄乡卜家庄村;再如白乐镇建有前堡和后堡,北水泉镇建有上堡和下堡,不一而足。南留庄镇白后堡则与白南场、白中堡、白宁堡、白河东、白南堡共六个堡,一起组成了旧时的白家庄,属于名副其实的连环堡。《蔚县地名资料汇编》记载了该堡的来历:八百年前,此地始有一村,名白家庄。后建该堡于白家庄村北,遂取村名白家庄后堡。后简为白后堡。
我是藉此到白后堡的,连环堡的存在,本身就充满了神秘和意趣。至于白家庄本村建于何处,《汇编》没有记载。那天,我在靠南的白宁堡曾打问过一位老大娘,她毫不犹豫地说是她们村——白宁堡。但据《汇编》记载,白宁堡建堡时间远落后于白后堡。想想也是,现在,一些历史名人如李白、赵云等的故居频遭各地哄抢,就连神话故事里的孙悟空出生地也成了各地抢打的明星牌。在古村落的传承保护中,抢个本身已不存在的名称,实不为过。
目光在堡里前街和堡里后街游走,我惊奇于岁月的雕刻机为大地添彩。堡民的眼光从我的身上扫过,旋即移开,类似的人和事他们早已习惯。明、清时期的古民居,黄土墙、青砖墙配以筒状黛瓦,古韵悠扬。流线型房顶,或一出水,或两出水。倘喜雨天降,雨滴就会敲打着筒瓦,任性地滴答,尽情地流淌,滴成歌,淌成曲,流的小院春色烂漫,流的稼禾拔节生长,流的堡民心花怒放。
大凡古堡,都建有各种寺庙,堡民以佛道儒等不同的信仰维系着堡里的和谐与安定。白后堡现存的庙宇不多,除了南堡门上小巧玲珑、翘角飞檐的武圣府和无晶宫,只有遥对偏西的真武庙了。真武庙通常建于庄堡的最北方,佑护着堡民的安宁。历经岁月的摧残,眼前的真武庙已经残破不堪,仅以或规则或不规则的几何图形存在,一如那座低矮破败的东堡门。陡立的砖头台阶上,止余几堵断壁残垣,像高高的土坡上站立着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摇摇欲坠。墙壁上残存着粉彩沥金的壁画,彰显着宗教文化的残美。真武庙的过往,或许只有台阶旁斜生横长依然绽绿的那棵老榆铭记于心。
夕阳无语,静静地映照着残墙断椽,也映照着登高人的脸,如涂了一层金辉。每一次这样的照耀,都为古堡的年轮增添了又一抹岁月的印痕。
二
古堡悠悠,记载着农人无尽的乡愁,写满了不朽的乡村文明。岁月积淀下来的白后堡矗立在萝川大地上,沧桑中透着新意。永镇门上有新近修葺的痕迹,不一样的颜色随着时间的濡染,终将与古堡的原色融为一体。我在正对堡门的长影壁上,看到了书写规整的《弟子规》,竖排,由右而左,洋洋洒洒。古堡文明与影壁文化相得益彰,同处共生,使人一经走过,就被这浓浓的乡土文化气息所吸引。
白后堡的主街是平整的水泥路,小巷里青砖铺地,避免了雨雪给堡民们带来的泥泞和光滑,少却了青石板抑或鹅卵石的幽韵,却也多了几分卫生、整洁和美观。
目光滑过飞脊吻兽,砖雕木刻,部分房舍或补修或重盖,红砖红瓦,瓷砖罩面,纸窗变成玻璃窗,明晃晃的直闪人眼。虽然颜色样式上与大多数古居明显不同,但也算是农村的一大特色吧。
堡墙根存放着红红的玉米轴,堡民利用冬歇时间搓掉收获的玉米,剩下的玉米轴收集起来晒干留作生火柴用。那些还没来得及搓的玉米棒子囤在圆柱体的铁丝网里,置于院落一隅,阳光洒下来,色泽愈显金黄。路边经过发酵后的大粪渐渐变得干燥,运到大田即可为庄稼提供纯纯的农家肥。干草的醇和粪便的臭交织在一起,于是,原生态的味道在空气中弥漫。
几个堡民正围在前后街分界处的影壁下对弈,对阵的小心翼翼,观看的七嘴八舌,好生热闹。快了,真的快了,他们的阵地很快就会从墙角转移到堡外的农田里。从休闲到忙碌,这种角色的转换对于他们来说再自然不过,寒来暑往,春种秋收,年年如此,岁岁相似。
主街墙壁上的《二十四孝图》,撩拨着我的视觉神经。这些过往生活里似曾相识的故事和画面,给人以淳朴、善良、积极、向上的贴切和亲切,看着看着,心灵上也便有了一种归属感。我们的生活,就在这些传统文化的传承、熏陶和发展中重新变得美好起来。
白后堡村民中心,建在堡西,通过堡墙的豁口与堡里相通。西北角稍高的堡墙上,架着一对大喇叭。这让我不由想到影视剧里面,村庄的古树下或堡墙上响起的雄浑钟声。只不过在这里,沉沉钟声已远去,锵锵喇叭更著声。
从豁口走进村民活动中心,党员活动室、爱心书屋等一应俱全。一盏盏太阳能路灯直直地站立在小广场边上,一只只大眼睛点亮白后堡的夜。小广场平展展的,堡民们正跳着广场舞,孩子们踏着滑板在人群里忽隐忽现,如鱼在水里游。
一个豁口,打通了时光的隧道,连接着古堡的前世和今生。说到底,连接着的是一个村庄的美丽乡愁和时代清音。
三
在省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57个村庄中,张家口市蔚县的白后堡村即为其一。这不光是古堡保存较好,更是因了其浓郁、纯朴的乡土民俗文化。每年的元宵节前后,村里都会耍红火,闹元宵,装点一年里农事前的最后休闲时光。
古人眼中的上元节精彩纷呈,各具特色。苏味道的“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热闹、自由、奔放的正月十五夜。苏轼在钱塘看到的则是“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的景观,栩栩如生,唯美如画。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中描写的更为宏阔、壮丽,让人惊羡:“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那么,白后堡的闹元宵是何种况味呢?
天色微暗。锣鼓声响,红火在村民中心的广场上拉开帷幕。打头阵的是舞龙,因了一节节龙身里的熠熠烛光,白后堡的人们称之为“逗火龙”。村堡里多才多艺的老艺人手工制作的火龙,色彩艳丽,惟妙惟肖。火龙领头绕着广场耍开来,后面紧跟着跑旱船、手推花车、跑驴、秧歌队等,浩浩荡荡,蹁跹起舞。红红的烛光在夜幕下跳跃,一闪一闪的,像是夜空里闪烁的小星星,散落在春风荡漾的大地上。
暮色渐浓,耍红火的队伍穿过豁口进入堡里,在狭窄的街道上边舞边行。每条街道上都拴满红红的灯笼和彩色的过节纸,霓虹闪烁,五彩斑斓。一众熙熙攘攘的看客前前后后、左左右右地簇拥着直奔堡北的真武庙。我夹在人群里,享受着极度拥挤带来的另类快乐。
真武庙的下方,是拜灯仙的地方。据说,拜灯仙这一民俗活动,已经在白后堡润物无声地绵延了多年。艺人们已提前将木架上盛满麻油的灯盏一一点亮。透过一层薄薄的纱帘,影影绰绰显现出火苗组构而成的神仙图像。正月十四拜的是“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的弥勒佛,正月十五是天官赐福,正月十六则是真武大帝。
人头攒动。耍红火的队伍在供桌前不大的场地耍过后,村人虔诚地摆放好馒头和水果等供品。七八岁年纪的小灯官坐着官椅悠悠晃晃地来到跟前,下了官椅,站定。喧嚣声静下来,随着祭司的一声吆喝,小小的灯官于袅袅香烟中毕恭毕敬地跪地、磕头、祭拜,祈愿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村人幸福,健康平安。
祭拜灯仙完毕,耍红火的队伍沿着后街、前街一直向南从永镇门出来,到一街之隔的白中堡和路南的白南场进行表演。白家庄其他3个堡紧紧相连的话,这项年俗活动一定会更加热闹。
从另两个堡子转回来,火龙队伍登上高高的堡门楼顶,绕着武圣府和无晶宫,顺转3圈,逆转3圈,为村人祈福纳祥。门楼上极其狭窄,凸显艺人手艺的精湛。14个艺人手举着火龙,随着一只圆圆的红绣球,忽而上下翻飞,忽而左右盘旋,龙头昂扬,鳞光闪闪,如游龙戏水,如飞龙腾云,如火龙逗珠,活灵活现,神态逼真。黑黢黢的堡墙,深邃邃的夜色,但见一条矫健的火龙闪着光,凌空飞舞,场面极尽壮观。四顾左右,灯火阑珊处,皆仰望之人。
一轮皎皎明月从小五台山颠跃出,正乘着东风向白后堡赶来。问明月,是被这最敬畏的仪式和诚挚的祈愿所感染,才兴冲冲而来吗?来这里,看祥和人间纷呈的美好,看古老大地萌发的生机。
大型公益图书征集历史文化、诗歌、茶文化原创稿件
日前由《张家口原创阅读》与《张家口生活》皮肤白癜风名家治疗能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angjiakouzx.com/zjkszy/50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