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产生的原因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2818/
这个春节在老家,从祖爷辈一代起始一大家子人团圆,言谈间家里二爷爷(南方说法应该是叫叔公)说起了19年国庆我和他回浑源寻访祖居地的事情,再加上这几年在外的经见,和去年突然间而喜欢听一两天的晋剧、二人台、山曲儿的新兴趣,就生发出想总结一下我家乡的文化属性的想法。这是写这篇文的一个背景。
一、从“走西口”侧视晋陕蒙文化区
我祖上是清末民初从山西大同浑源县走西口来到内蒙的。应该先去的是呼市近郊,那里留了一部分本家人,其余的后来就走到了我们这里,拓荒种田、开枝散叶,最初来这里时两手空空的三兄弟经过五代繁衍就逐渐形成了现在我们这样的家族格局。我家属于三兄弟中的老三,在我奶奶他们那代人还相互称呼“大柜”“二柜”“三柜”。“柜”是典型的山西说法,意思是“家”,“掌柜的”现在的影视剧里用来称呼老板,我们这里一些老人还用来称呼户主、当家人。
“走西口”主要是指清末新政全面开放内蒙后,山西、河北、陕西三省的汉人向内蒙的迁徙运动。这场大规模迁徙运动应为持续大约一个甲子,到60年代初期最后一批“逃荒”汉民来到内蒙为止。当然广义的移民活动,据说最早可以追溯到年明晚期的隆庆和议,但是大规模系统性的、现在意义上的“走西口”必须是以晚晴开禁作为标志。
“西口”具体是指位于山西朔州右玉县的杀虎口,但是整个迁徙运动的地理节点还应该包括“东口”独石口以及陕北榆林的府谷口,迁移来源则包括河北张家口外八县、山西大同朔州和忻州保德河曲、陕北榆林,去向主要是:张家口向北基本是去乌盟兴和化德商都和锡盟一带,晋北基本是去乌盟、呼市、包头、伊盟,陕北主要是去巴盟、伊盟和包头。以“西口”作为整个迁徙运动的代称,侧面说明了这场运动山西人或者说是说山西方言的人是主体的特点。而这个特点给晋陕蒙文化区从各个方面着上了底色,尤其是语言方面,尽管分属不同省份,所操方言都属晋语方言。
内蒙的特点是跨越经度特别广,东接黑龙江,西接阿尔泰,可谓是中国的南极洲!内部来看,就是以锡盟为界限,分为东部内蒙和西部内蒙。晋陕蒙文化区所指的“蒙”主要是指作为“走西口”目的地的西部内蒙,从东向西包括乌盟、呼市、包头、伊盟、巴盟五盟市(加上从伊盟、巴盟分离而成的乌海)。具体来看,根据方言的不同,还可以分成讲张呼片的乌盟、呼市和讲大包片的包头、伊盟和巴盟两部分。这两片区域除了方言上截然不同外,其它方面如习俗饮食也存在一些差异,这个留到以后有机会在具体分析。
从道理上来讲,作为移民目的地的内蒙作为晋陕蒙文化参与者,角色应为单纯的接受,但是从“二人台”等的产生和传播来看,却并非全然如此。这个文化呈现出了文化回传、相互包容、融为一体的特点。
二、晋陕蒙的饮食文化
尽管晋陕蒙文化区四省各自的种植作物到饮食各自有特点,但是整体来看,因为地理和气候的同一,相似性是大于差异性的。
第一是白面为主,而且面食多种多样,切、削、扯、包、卷各种技术,蒸、煮、烩、炸、烙各种方式,对于白面的吃法层出不穷,可以说是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出来的(我妈说我是馒头定(吃)大的)。
第二是莜面作为主食之一。外地人对莜面的印象主要是全国各地开的“西贝莜面村”里的譬如莜面鱼鱼、莜面窝窝等莜面制品,而在西内蒙,过去因为社会主义条件下水利设施的缺乏(我爸小时候的主食主要是是莜面、玉米面,他现在对这两类食物还是很敏感),旱地作物莜麦的广泛种植使其成为本地汉民的主食。而实际上内蒙莜面的做法也是各式各样,“西贝莜面村”的莜面制品种类根本就是冰山一角。因为莜面是粗粮,我小的时候是不吃的,但是自从工作后,却特喜欢吃我妈做的莜面。
第三是喜欢吃醋且吃的较重。这一点有受山西的影响。
第四是内蒙自己作为熔炉的创新。西北自来回民多,而陕西、甘肃、内蒙三省尤其,像呼市这里,有一区就叫回民区,还是呼市的老城区。整个西内蒙,穆斯林的色彩是很浓厚的,这对内蒙的饮食也形成了影响。比如焙子,这个应为属于内蒙所特有的烙饼食物。此外,蒙汉也在相互影响,因此口外的汉餐和山西的、陕北的也不尽相同。
三、晋陕蒙的音乐文化
1、独具特色的二人台??
清朝后期,晋北农民为了逃荒西出口外,远赴内蒙古中西部乃至更远的地方垦荒、挖煤、拉骆驼、做小生意,这个活动也叫“走西口”。这些人把山西传统的秧歌、高跷、旱船、道情、打坐腔、转火龙等民间艺术形式带到了口外,后经过蒙族民间艺人参考晋剧的改良,在民国后期终于形成于土默川地区。
尽管东西路二人台并不完全相同,但是二人台作为从张家口到陕北乃至宁夏的传统曲艺,仍然是本地人充满喜乐的共同记忆。??
二人台曲调简单,但是丝弦足够悦耳,剧情足够怡人。著名曲目比如《走西口》、《五哥放羊》、《拜大年》、《逛四路》《王婆骂鸡》,小时候我妈很喜欢的《方四姐》,听口音应该是东路的。但是不仔细听,并且了解渊源,应该是听不出来的。??
内蒙人一般属于能歌的,跟地理、人文都有关系。似乎我们这里的人都会“哼小调”,这样的环境熏陶下,很难五音不全。
2、走西口的小调“山曲儿”
内蒙的山曲儿和陕北的信天游应该属于同出一源,但与信天游又绝不相同。从歌曲内容上来看,似乎河套地区的多于包头往东的。大概听上,似乎山曲儿的曲调都差不多,但是细听差别还是挺大的。著名曲目比如《夸河套》《三十里的明沙二十里的水》《挂红灯》等。
3、大戏是晋剧
小时候听惯了二人台、山曲儿,听戏感觉相当不适应。具体来看,小时候是听不懂、云里雾里,长大了是拨云见日、盛叹其美。事实上,二人台在表演上、演唱上、音乐上是参考了晋剧的基本元素的。
晋剧是典型的梆子戏,跟同为北方戏的京剧是决然不同,那个音乐一听就是跟京剧这种可以唱堂会的贵族戏不一样的,但是又比更加简陋全屏一股豪气的秦腔复杂而富丽堂皇。晋剧名曲目也有参考了其他地区的曲目。比如《四郎探母》《金水桥》等,也是京剧的传统曲目。
晋剧的剧本也很精彩,剧情、结构、唱词文采、押韵等,我头一次认真听晋剧是初中三年级,当时是十四五岁,一听痴迷,而正好受伤七天,就坐在家里,起早贪黑写了七天,创作出了讲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庆功酒》。晋剧的影响无疑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