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饮食概述

面食为主的家常饭菜

张家口人的食俗与地理、气候有关。俗话说:“张家口有三件宝,莜面、山药、大皮袄。”其中两件是食物。张家口坝上地区地广天寒,莜麦是高寒作物,适应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生长,具有抗寒、抗旱、耐瘠能力。在较少的水肥条件下,可以制造出较多的营养物质,含有蛋白质、脂肪、钙、磷等多种营养成分。莜面好吃养人耐饿。民间有句顺口溜说:“30里莜面,40里糕,10里荞面饿断腰。”就是说吃顿莜面顶事,能走30里不饿。塞北的农民把莜面当作一宝,人们凭着莜面在体内转化的热量,抗击严寒,放牧牛羊,劳作田间。张家口人吃莜面讲究三熟,首先把淘净的莜麦粒放到大锅里炒熟,再磨成面。和莜面时用开水冲熟,推出的莜面窝子要蒸熟。经过三熟,莜面就会散生出一种浓郁诱人的馨香。

莜面窝窝

张家口人做莜面的方法很多,除了把莜面放在磁砖上推成软悠悠、筋颤颤的精薄窝子外,还能搓条儿、挤鱼儿、压饸、捏猫耳朵、打拿糕等,这几种蒸食需配菜食,一般配上熬菜吃,最佳是羊肉口蘑汤。用筷子夹起一个窝子往汤中一蘸,那真是别具风味。莜面还能放点葱花咸盐炒,放点油糖炒炒面,用胡萝卜馅蒸饺子,烙莜面饼,做莜面囤囤、生下鱼、伙伙饭等多种食法。莜面有独特的保健功能,可降低心脏病的发生率,具有控制Ⅱ型糖尿病的功能和降血脂、降血糖的功效。还有减肥和增强机体免疫的功能。

张家口的第二件宝是山药(马铃薯),既可炒丝、焖块、拔丝、炸片和熬菜,还能做很多面食。把山药焖熟后去皮捣烂揉合上莜面可做山药烙饼、山药鱼儿、山药丸子、山药丝子、山药磨擦擦、水晶饺子,还有山药筋筋、山药凉粉、漏鱼等。

历史上张家口人基本上是种什么吃什么。坝下人主食多以谷、黍、豆、高粱、玉米为原料做成饭食,“早晨粥,中午糕,晚上糊糊煮山药”是人们的家常便饭。

坝下大部分地方都能种谷子,品种多数较好,因而加工后的小米也可口。但好中选优,还是蔚县的小米为上乘。这里生产的小米粒大、色黄、味香、黏性大,营养丰富。焖出的米饭色泽金黄、透明发亮、香味扑鼻,嚼起来既黏滑又筋道。熬出的粥好像飘着一层油,米粒悬浮在汤中,久放不沉,食后余香满口。以前,小米粥为产妇或体弱多病者的强身滋补的营养品,连婴儿缺奶,也用米面糊糊哺育。小米混合大米可以做成二米饭,其饭黄白相杂,亦甚好看,较单一种米好吃,有两样米味,又有两样米的丰富营养,当地人有婚丧喜事多以此食作主食成席。小米还经常与红小豆、绿豆、芸豆等搭配熬粥或焖饭,称为豆儿饭,营养更为丰富。

“糕”也是张家口人的重要主食,糕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黄糕,一种是红糕。黄糕是用黄米做成的,红糕是用黏高粱做成的,现在因为种植结构调整,红糕已很少见,偶然吃到也是稀罕物。黄糕又分两类:一类是将黍子连皮粉碎磨成面做熟的黍子糕,俗称毛糕。过去,蔚县、阳原一带人们都吃毛糕。吃毛糕的方法,穷人一般用淹酸菜汤或熬大菜蘸毛糕吃,较富裕的人家用肉熬粉条、豆腐蘸毛糕吃,吃时还哼着:“毛糕肉菜,不吃不吃又一块。”现在生活好了,毛糕已基本无人问津。另一类是将黍子去皮后磨成面粉蒸熟,因其色黄,而被称为黄糕。黄糕又分为两种:蒸熟后不再加工,不用油炸的叫“面性糕”;用手捏成圆形或饺子状的,里面包上糖馅或菜馅、豆馅,然后用食用油炸了的叫炸糕,用油煎的叫“油扒糕”。张家口的黄糕具有色泽金黄,软和筋道,甘甜可口,解饥耐饿的特点。现在仍然是农民家庭的家常便饭,人们对其情有独钟,甚至有的人还很形象地说,三天不吃黄糕就想得不行了。城乡一般人家逢年过节、婚丧嫁娶、迎宾送客、盖房上梁、生孩子满月都要吃糕。当地人认为黄糕不仅好吃,而且能带来一种喜气,吃糕要蒸糕,蒸糕意味着蒸汽,亦即争气。炸糕是圆的,内里是黏的,吃炸糕意味着团团圆圆、年年(黏黏)高(糕)、步步登高,主人和客人都为之而高兴。

张家口的一些地方食俗还与当地贫富程度和节俭风尚有关。蔚县、阳原、怀安等县素有“糊糊川”、“糊糊县”之称,喝糊糊是当地地瘠民贫自然养成的勤俭持家的优良传统。他们自古就节俭惯了,无论歉年丰年,都是省吃俭用过日子,以防荒年。过去,糊糊是用谷子或小米炒熟磨面熬成的面糊,可单食,也可与山药一同煮食。现在生活条件虽然好了,但人们的优良传统没有改变,对糊糊的感情仍然如故,并对糊糊进行深加工,开发了系列糊糊面,有小米的、豆面的、咸味的、甜味的,进入了超市,上了宾馆、饭店的餐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angjiakouzx.com/zjkszy/1357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