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活宝”葛金贵
文
李勇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张家口市区,有四个非常赫赫有名的市井小民,葛金贵就是他们其中的一大“活宝”。他的许多传奇故事在民间口口相传,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即使在今天张家口的街头巷尾,从一些中老年人的嘴里,依然能够听到关于葛金贵的种种传说。葛金贵个子不高,人也很瘦小,一只眼睛不知是先天还是后天造成的残障,只有眼白没有眼珠。他操着一口地道的京腔,说起话来口齿伶俐、眉飞色舞、头头是道,当他与人发生争执或是情绪激动时,那只残障的“白眼儿”就会明显凸出来,好像随时都能从眼眶里掉出来一样吓人。葛金贵是老三届的初中毕业生,写一手好钢笔字,文化水平也不低。据说文革期间,他纠集了几个年龄相仿的狐朋狗友也戴上红袖箍出来造反,天天喊着口号招摇过市。当他听说“红卫兵大串联、坐火车不要钱”的消息后,连夜拉着他的几个伙伴挤上了去北京的火车。在北京红卫兵接待站,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后即刻劝他们返回张家口。他看到接待站管吃管住,白天还能出去逛大街玩,这天大的好事儿哪里去找,就赖在接待站一直不想走。工作人员看他其貌不扬,而且不听劝阻,看样子也不像啥好人,就找他谈话核实身份。此时,他的一口京腔和伶牙俐齿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自报家门声称是张家口葛书记的儿子,到北京是来投身红卫兵的火热运动。工作人员赶紧一查,中共张家口地委书记果然姓葛,叫葛启,而且还是一位非常有资历的老干部。接待站领导听了汇报不敢懈怠,也没给张家口地委打电话核实一下,就赶紧安排了专车专人送他回张家口,准备把他亲自交给葛启书记。到了张家口后,护送他回家的工作人员才知道,他哪里是地委书记的儿子,他的父亲是市里饮食服务公司的书记。即使事情查清楚了,他还是振振有词地面对哭笑不得的工作人员说,我没说错吧,我爸就是葛书记。后来,葛金贵被工作人员交给了“四代会”。当年公检法已经被砸烂,取而代之维护社会治安的是一个临时性的群众组织“四代会”,“四代会”成员是由工代会、农代会、红代会和学代会组成,实施群众专政,被抓进“四代会”的人,不被打个半死也会脱一层皮。葛金贵被“四代会”教育了几天放出来后,更是在全市名声大噪,一时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葛金贵家住桥西堡子里鼓楼西街二十三号院儿,就是今天“伦才书院”所在的书院巷附近的一条街道。那些年,他常常眉飞色舞地逢人便讲,他家祖上的老太爷是清朝翰林书院的师爷,还亲自教过雍正皇帝读书,因此在他家老太爷告老还乡的时候,皇帝特意赏赐了老太爷一大笔银两,老太爷回到张家口后,就是拿这笔钱修建了“伦才书院”,那“书院”其实就是政府没收的他家祖产。每每讲这些四六不沾边儿的话时,围观的听者往往是哈哈一笑,而他却翻着那只“白眼”、满脸委屈,好像这大白天见鬼的神话故事和真事儿一样。至于葛金贵的真实身世,没有几个人去认真查询过,人们看他就像看一个傻子“活宝”一样,听他喋喋不休,无非是拿他解闷取乐而已。葛金贵不但不傻,而且他脑筋还十分活络。在那个物质匮乏、生活艰苦的年代,他一个无业游民,不偷不抢不坑蒙拐骗,柴米油盐全靠自己劳动所得,后来还娶了一个形影不离的老婆,二婚的老婆还带过来三个孩子,可见他后来的生活负担有多重。为了养家糊口,他什么挣钱干什么,起早贪黑不怕吃苦,更不怕看别人的白眼儿,何况自己还有一只真“白眼儿”。他当时在桥西最繁华的武城街,天天摆地摊给人擦皮鞋,声称擦不亮不收钱。后来他又在展览馆和地产大楼(河北商场)一带摆地摊,用彩色塑料头绳编织钥匙链和水杯套,他每天带着老婆一边编一边卖,件件都真是精美工艺品。他什么脏活累活都干,据说有一次给人家糊顶棚,还闹出了一个把自己脑袋糊到顶棚里的大笑话。他不但肯吃苦,而且还颇具商业头脑,能随时抢抓市场上稍纵即逝的商机。大概是七十年代末,张家口市区由于用电紧张,居民区经常停电,他琢磨这是一个机会,就用墨水瓶子制作成一批小煤油灯摆在摊上出售。他制作的这些煤油灯,虽然非常简陋,但特别实用,受到老百姓欢迎。当时他还很会为自己做广告,每天销售时把摊子上的煤油灯全部点亮,围观看热闹的淘气孩子们,时不时给他吹灭几盏,他也不急不躁,除了呵斥几声孩子们别捣乱外,然后就像点亮自己生活的希望一样,一盏一盏地把灯重新点亮……葛金贵当年作为张家口市井“四大名人”之首,在桥西一带基本上没有人敢欺负他,他的小地摊更是想摆哪儿就摆哪儿,当然那年代也没有什么专门清理小商小贩的城管。传说有一年夏天,他尽然天天等到交警下班后,敢把他的地摊摆在桥西邮电大楼十字路口的交警指挥台上,引来无数行人的围观和哄笑。八十年代初,有一个《烽火侨女》电视剧组来张家口拍摄,在堡子里拍摄期间,山西导演崔俊波在四门洞附近巧遇了已经有些衰老的葛金贵,崔导演当时眼睛一亮,用手指着他对身边的人说,快看这人的形象多好,换身衣服不用化装就能演个老汉奸。谁知葛金贵听到大为光火,气冲冲地拧着脖颈用那只“白眼儿”死死的晃着崔导演大声说,你才像老汉奸,你才像老汉奸!然后热闹也不看了,嘟嘟囔囔地转身佛袖而去……在他身上,类似这样搞笑的故事,真真假假还有很多在张家口民间流传着,据说他的故事三天三夜也讲不完。葛金贵就是这样一个曾经声名显赫的市井小人物,他有血有肉,爱憎分明。当年他能成为全市父老乡亲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今天他能成为人们回忆那个苦涩年代的一个历史“符号”,自然有他自己独特的传奇经历和个人魅力。其实,张家口一大“活宝”葛金贵的传奇人生,何尝不是一代人不畏艰难、吃苦耐劳、用自己双手去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时代缩影呢?!“堡子里”图片摄影:谢有福,特别感谢张家口刘军、李忠、赵永贵、田大东、薛宝强、张国宏等朋友为本文编写提供的珍贵素材。
作者:李勇,年的虎,河北张家口籍。早期曾从事央企共青团、党委宣传部工作和报纸的编辑记者职业。现任北京万年鸿文化交流有限公司总经理,国内资深大型文艺晚会编导、文化项目策划制作人。
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我与10万+,只差你的一次转发常用电话
供水:供电:环保:煤气:公交:消协:社保:(白)社保:(夜)医疗保障:退休管理:路灯管理:城建便民:有线电视:市政公用热力:东环热力:桥东东源:桥西恒峰:高新盛华:医院:一附院:医院:复印机耗材:水暖:图书编辑印刷:热水器:网络工程:
延伸阅读《张家口文艺名家论》研究工作启动并征集资料冬奥城市张家口历史文化读本《张家口记忆》由中国出版集团现代出版社出版发行。
张家口素有“张垣”“武城”“长城博物馆”的美称。这里是文化之邦,历史悠久,名人辈出。本书共收录了梅洁、韩祥瑞、王金江、白萱等知名作家和文化学者的作品80余篇。该书发掘了张家口历史亮点、彰显了张家口文化特色、拓展了张家口文化内涵,向世人全面展示了张家口历史文化的精髓。书中内容精当,史料翔实,脉络清晰,融知识性、可读性于一体,全面立体地勾画了在张家口这片美丽的土地上生长生活过的历代群贤、厚土珍藏的古代文明、淳朴自然的民俗风情和田野山川的秀美风光。从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每一个编写者对于张家口文化的热爱及高度负责的态度和严谨求是的学术精神。
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传统文化经典拥有浓厚的中国文化底蕴,蕴含着大量的人文历史、礼仪风俗、伦理道德等,是中国文化的精粹。这些经典文化滋养着中华儿女一代又一代的成长,值得每一位华夏儿女去精读品味。《中华传统文化读本》精选具有代表性的知识,以有限的文字著成绝妙文章,内容涉及自然、社会、历史、教育、伦理等多个方面。阅读本书,可以领悟国学的博大精深,体悟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感受经典的无穷魅力。本书适合作为少年儿童的经典诵读教材,也可以作为成年人学习经典的诵读读本。
以上二书邮购价均为:45元,凡购书者,免费快递,并赠青年作家白萱长篇畅销小说《我在这里等你》,添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angjiakouzx.com/zjkszy/135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