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之遗太谷饼晋商饮食文化的典型代表

无论走到哪里,总是忘不了那一口酥香。

酥而不碎,甜而不腻。广西的白砂糖,塞北的胡麻油,高山的小麦粉,野外的好蜂蜜,糅合成了小小的一团儿,沾满白芝麻仁,一出炉,饼香、芝麻香伴着热气扑鼻而来,光瞅着就让人垂涎三尺。

“平遥的牛肉太谷的饼”,歌唱家郭兰英的这首《夸土产》让晋中太谷饼名誉天下。

太谷饼原名“油甘饼”,是山西省传统名吃,因产于太谷县而得名。太谷饼的生产历史悠久,始于清朝咸丰年间,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在清末时已行销京、津、西安、兰州、包头、张家口等地。饼子呈圆形,表皮为茶黄色,粘有脱了皮的芝麻粒,吃起来甜而不腻、酥而不碎、软而不皮,以其香、酥、绵、软而闻名全国,享有“糕点之王”的美称。太谷饼储存时间长,即使存放一个月后,它的色、香、味也不会改变。既可作茶点,也可旅行食用。因此,太谷饼成为晋商做生意时馈赠的上好礼品。

作为“晋商饮食文化”的典型代表,太谷饼早在年就已经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其传统制作工艺更是被列入山西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太谷饼的出生地

太谷饼的产生和盛行都与明清太谷商业经济的发展有直接关系。

太谷县,始建于西汉,历史悠久,文化商贸发达,地处晋中盆地,与祁县、平遥共同成为闻名遐迩的晋商故里。这里曾是商界巨贾、达官贵人云集的地方,这里曾经遍布钱庄、当铺、钱号、票号。这里也是盛唐诗人白居易的祖籍地,近代大财阀孔祥熙的出生地。明清民国时期,太谷成为山西的金融、商业中心,有几家票号还掌握了全国金融的命脉,给本地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故有“旱码头”、“小北京”之称。

时至今日,以鼓楼为中心的四街八井七十二巷布局依然清晰,而那飘香百年的太谷饼,依然可以带你穿越过去,寻找一座城的记忆。

2、太谷饼的历史渊源

传世的好东西总是带着故事的。

明末清初,有的商业资本家富裕起来以后,生活骄奢淫逸、挥霍无度。其中相传在太谷县城东南的沟子村有一富家贠家,他家的一个太太经常在夜里想吃饼子。可对佣人们从城里买回的各种面饼,她不是嫌油腻难吃,便是嫌干硬难嚼。这可难坏了她家的佣人。

消息传到县城一家烧饼铺里,烧饼铺的掌柜的为了做成这笔生意,特地让铺子里的老师傅设计出了一种甜饼。这种甜饼是由白面、白糖、芝麻油和鸡蛋清做成的炉烤实心饼,直径约12厘米,中间厚约3厘米,其表皮色呈茶黄,上面还粘有脱皮的白芝麻。太谷饼具有酥而不硬、软而不绵、香甜不腻的特点,而且即使存放一个月后,它的色、香、味也不会改变。此饼送到阔太太府上后,颇受青睐,于是诞生了享誉后世的太谷饼。

另一说在清朝咸丰年间,太谷城东南沟子村,有个姓张的以开饼面铺为生。他看到太谷县商贾云集,经济繁荣,富豪大户们贪图享受,就苦思冥想,反复试验,制成了一种“甘饼”,受到有钱人的欢迎。这种“甘饼”,用料讲究,烤制技术特殊,吃起来香酥甜软,很快即远近闻名。

经年累月,除了当地人享用,也被人当作乡礼馈赠,慢慢远播到邻县州府等地,并被外乡人冠上地理标志。太谷饼,由此戳穿时空,品牌起来。

3、太谷饼得以传世的关键人物

真正让太谷饼传世的,不止是草民的舌头,更重要的是偶然,有金囗玉言的评价。太谷饼的传播,有两个人至关重要。一是大清没落年代的慈禧太后,另一位是民国年间“四大家族”的孔祥熙。

相传清庚子年,慈禧逃难长安,途经太谷吃了太谷饼后非常喜欢,将其定为宫廷贡品,让太谷饼身价陡增。回京途中,在太谷小憩,还没忘记太谷饼,顿顿膳食要吃太谷饼,临走时,还下旨要太谷饼面点铺掌柜随驾进京,不料,掌柜不愿离开故土,居然抗旨不愿随驾进京。太谷巨贾曹家闻听此事,在慈福面前给太谷饼面点铺掌柜讲了个情,慈禧给了曹家面子,才没有降罪太谷饼面点铺掌柜。

年(民国23年),蒋介石来到太谷探亲,看望他的大姐夫孔祥熙。孔祥熙为了迎接他的连襟,买了一座宅院,按照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进行了一番修葺,不仅古色古香,还有地方特色。

山西,在蒋介石的印象中,是个穷乡僻壤,当然不会有什么好吃的东西。然而,当孔祥熙请他品尝家乡特产太谷饼时,太谷饼甜而不腻、酥软爽口的口感使蒋介石大为惊讶,他摸着光头,连声说,想不到山西有这么好吃的东西。于是他便想将太谷饼面点铺渡江南迁到金陵。

孔祥熙看出了连襟的意思,没等他开口,采取了先声夺人之法,讲起古来。说慈禧庚子年逃难长安,途经太谷吃了太谷饼也说好,回京途中,慈禧下旨要太谷饼面点铺随驾进京,没想到小小的太谷饼面点铺不愿离开故土,居然抗旨不愿随驾进京。太谷巨贾曹家,闻听此事,在慈禧面前给太谷饼面点铺讲了个情,慈禧给了曹家面子。

孔祥熙讲这个古的意思,是告诉蒋介石你虽有和慈禧一样有权力,但你免开尊口,别打太谷饼的主意。别说太谷饼不愿意跟你走,你姐夫我孔祥熙,也不愿意把我故乡这块金字招牌挂到金陵城里去。蒋介石早已心领神会大姐夫讲古的用意,两个人都会心地笑了。

有了慈禧太后和蒋介石这二位“带货”,太谷饼盛极一时,成为颇受欢迎的“贵族奢侈品”。

4、太谷饼的技艺传承

“临汾麦子白又筋,北路胡麻香半城,太谷家的打锣锤(即谷子),熬成米粞灵味浓,难得广西洋冰糖,最好永济白芝麻。”这是鑫炳记老字号太谷饼的家传口诀。传承人讲,做太谷饼必须用料考究,在制作技艺上也有很多严格要求。从选取原料到烘烤出炉,都严格遵照祖传古方。只有通过有经验的师傅亲手揉捏成形的太谷饼,才会饱满均匀、酥而不碎。事实上,一直以来太谷饼都因其秘法配方的独到、烘烤工序的独特、冷却瓮藏的工序,使得饼子酥香甜软,且能长期存放不发霉、不变质而获青睐。

太谷饼手工制作技艺

太谷饼代表了山西面食精湛的传统工艺,酥而不硬,软而不皮,甜而不腻,经久耐存,百食不厌。它跟着晋商走西口、闯天下,历经沧桑,对山西人而言,已不仅仅是一种食物,它承载着百余年的历史,见证了晋商的沧海桑田。

时至今日,太谷饼已然从当年的高档点心变成了物美价廉的大众美食。“不准乱用料,不准少用料,不准多用料,不准乱了套,不准急火搞”,这是每一辈太谷饼传承人口传身教遵循的原则。数百年来,太谷城历经风雨,但太谷饼的制作依然谨遵传统,不敢有丝毫差别。这是山西人“信誉至上、诚实守义”的晋商魂。

鑫炳记由第一代创始人李恒钰于年创立,迄今已传承至第五代,已经有余年的历史。

第二代传人李立德老先生常有一句口头禅:制作太谷饼不可因物贵而减料一成,不可因物贱而加料一成。他们视制作太谷饼的手艺如生命,不惜以资金、心血来维护它、完美它,至今在太谷城内的一些老人口中还流传着。

今天,作为第五代的传承人李俊瑞,仍谨记先祖教诲,发扬晋商精神。将太谷饼的特色文化去糟存精,雅俗共举,继续传承,续写太谷饼新的传奇。让全中国,甚至全世界都能品尝到“太谷饼”这一中华民族美食。

          一只小小的饼浸润着一揉一捻的力道一盖一烤的功夫一年四季晴雨不变浸染了几代人的回忆成为了烙印在山西人灵魂深处的味道  

-End-

饮食生长于传统文化的沃土,

在宽广的时空中,

让我们以感恩之心去领悟食物给予我们珍贵的滋养,

近观饮食之美,远眺三晋文化的魂魄。

图文:网络

编辑:格格

长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angjiakouzx.com/zjkszy/1359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