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保历史文化谭ldquo文化大镇

邓油坊镇地处县境西南部,镇政府机关驻地邓油坊村位于县城西南34公里处。镇域东与土城子镇、张纪镇相邻,南与张北县接壤,西和二号ト子乡毗邻,北与二号ト子乡、忠义乡相接;广18公里,袤18公里,总面积平方公里。全镇辖22个行政村,35个自然村。

该镇地处县境西南部波状平原区,中间地形开阔,北部、南部地势起伏,海拔-米之间。境内有五处小淖,较大的有刘二沟淖、邓油坊淖,源于忠义乡境内照阳河季节性河流,贯穿镇境。张(张家口)化(化德)线、邓(邓油坊)九(九连城)线穿镇境而过,交通便利;是康保县第二大集镇,也是县域内西南部商品流通的集散地。

年7月,邓油坊公社在全县农村首次举办物资交流大会。年5月25日至6月3日,邓油坊公社举办骡马物资交流大会,并邀请张家口市晋剧团助兴演出戏剧。以后每年七、八月份,举行一年一度的物资交流大会,届时张北、商都、尚义及康保县域内的商业部门、个体工商户前来交易。市场上设有牲畜、服装鞋帽、土特产品市场,饮食摊点更是见缝插针地遍布整个市场,方圆近百里的人们前来赶会,人数达近万人,可谓门庭若市,场面壮观。

镇以镇治所在地邓油坊命名。

民国十一年(年)四月,康保县域设招垦设治局,始设邓油坊区,为行政区名称的开始。民国初年设邓油坊区。日伪统治时期设伪邓油坊区。年8月22日,光复康保,全县设9个区,该镇域属七区(区公所机关驻邓油坊村)。年1月第二次解放时,设为邓油坊区。年5月3日,设邓油坊镇。年6月15日,撤销区建制,合并乡镇,设邓油坊乡。年9月2日,合并乡镇,组建邓油坊人民公社。年5月15日,恢复康保县建制扩划人民公社,析出李家地、小英图、二号ト子人民公社,仍设邓油坊人民公社。年改称红卫人民公社。年,红卫人民公社恢复原名邓油坊人民公社。年改革为乡建制,称邓油坊乡。年8月14日,河北省民政厅冀民区(84)50号文件批复,邓油坊乡改为镇建制,其行政区域和镇治所在地不变,沿袭至今。

康保三中简介康保三中的前身是由县政府投资在邓油坊镇设立的初级中学,始建于年,占地面积亩,时有5名教师,名学生。

年县办邓油坊初级中学划归社办,更名为邓油坊公社中学(期间曾更名为红卫中学)。年又转为国办中学,称邓油坊中学。年正式更名为康保三中。年,根据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要求,将康保三中普通高中改革为农业技术高中(即农职高中),学校遂更名为康保县农业技术高中,学制由原来的2年制改为3年制,首届农业高中班招生人。年3月,原职业高中班级搬迁至康保县城,教师和学生随同迁走,学校成为完全中学,又恢复康保三中校名。

年7月进行中小学布局调整,邓油坊镇中学并入康保三中。进入新世纪以来,该校多方资,新建了办公大楼,改建新建了教室、学生宿舍、多媒体教室、微机室、理化实验室等现代化教学设范,并新建了餐厅、厨房、水房等设施。后开展集中规模办学,将康保三中搬迁至康保县城。

康保三中建校以来,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曾取得令人瞩目的教学成绩,培养了一大批康保学子。年恢复高考至年,该校共考入大专院校学生人,考入中等专业学校学生人;在偏僻落后的坝上高原,成为一大创举。年至年,初中升中师(中技)、高中总成绩连续4年夺全县第一,获得了“教学四连冠”的优异成绩。年至年连续两年取得中学教学成绩第一和中考成绩第二名。年,中考成绩再居全县第一,且包揽前3名,前10名学生中康保三中的学生占8名。年取得“九五届中考高分率第一名”。进入新世纪康保三中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绩。由此,邓油坊镇被人们誉为“文化大镇”。来源:康保地名溯源(李殿光著)编辑:西风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angjiakouzx.com/zjkszy/1354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