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溯源康保县名称的由来

寻根溯源

编者按

每一处地域的称谓,都与其特定的自然环境、社会背景、生活习俗息息相关。探究家乡名字的来历,从中了解家乡的历史,感受乡音、乡土、乡风,唤回温暖的文化记忆,凸显家国情怀。张垣方志近期梳理了张家口市及各县区名称来源的相关资料,以飨读者。今天向大家介绍康保县名称的来历,欢迎在文章后与我们互动留言。

康保县名称的由来

年4月之前,康保县大部分地区属于游牧地。年4月设置康保招垦设治局。设治局是清末出现的地方行政机构。中华民国初始的地方行政制度沿袭了清制,设治局作为一级地方权力机构,一般在边远地区或少数民族地区,由于人口数量没有达到一定规模、经济不发达、文化又相对落后或受种族关系的制约,不能直接设立县治,预备成立县政府之前又需要有相当的机关去管理当地的事务,作为过渡阶段,先设立设治局(其职能没县治完善,属二级行政区),待条件成熟时再改为县治。

民国十一年()4月,由张北、商都两县析置,即将张北县北部马连缇壕、原克公府地、哈拉罕等地共计.5平方公里和商都县东部原商都牧场(亦称大马群)、察哈尔镶黄旗牧地及右翼正镶黄旗东半旗牧地.4平方公里,总计面积达.9平方公里,划归原康保县域,设立招垦设治局。起初治所设在现屯垦镇屯垦村(当时称屯垦城),后移至康巴诺尔(今康保县城)。随着草场大规模的开发,康保人口迅速增多,经济社会发展已达到一定规模,遂于民国十四年()三月,察哈尔特别行政区都统署将招垦设治局改设为康保县治。从此康保大地告别了漫长的游牧时代,康保县这个名字也才随之固定下来。

康保县名称的由来

在康保县名确定之前,康保这片土地一直被称为霍泊尔或霍泊勒(蒙语意为碱淖)。此前,康巴诺尔只称霍泊尔或霍泊勒(蒙语音译,汉字记述的差异)。据罗·特木尔布和:《正黄羊群的来历简记》记载:羊群牧户“为躲避癸丑之乱而离开了西部故乡”,“迁徙羊群”曾在康保一带(时称霍泊尔)游牧,最后定居在正镶白旗的白音宝力格苏木和宝力根陶海苏木。“癸丑之乱”指年北洋军阀袁世凯派兵征讨独立的喀尔喀蒙古。由此推断,年左右康保一带仍称霍泊尔(即现称康巴诺尔)。霍泊尔作为自然地理实体,已成为一个地域的指称。蒙古族人游牧居无定所,一般地理实体的指称,就代表一个地域的名称,随着村落渐多,聚落地名固定并沿袭下来,人们才指称具体的村庄。

康巴诺尔的名称形成于民国初年,确切地说是年设立招垦设治局并筹备建县治时期。康保地域时属察哈尔特别行政区,既是蒙汉两族人民共同的居住地,又是蒙汉“两地”的分界处,针对“中原大地”而言,产生了意为边地的“康巴”。霍泊尔作为典型的地理实体,蒙语也称诺尔(湖泊);属“康巴”(边地)的“诺尔”,霍泊尔遂也称康巴诺尔。“康巴”源自于藏语。这要追溯到13世纪初,成吉思汗在西征途中,曾与吐蕃的萨迦法主之间有过来往,也让成吉思汗产生利用在吐蕃社会中具有势力的藏传佛教为其政治服务的举动,这时蒙古势力与藏传佛教结缘,其后蒙古诸汗都继承成吉思汗的这一重要政策,使藏传佛教与蒙古统治者建立起密切的关系,逐渐藏传佛教进入到了蒙古社会生活中,影响了蒙古族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很多藏语借词。“康巴”就是借用藏语的词汇。在藏语中,“康”为边地之意,“巴”有人之意,“康巴”泛指边远地区或边远地带。蒙语中出现“康巴”,则属蒙语借用的词汇。诺尔,蒙语,池、湖的意思。由此,康巴诺尔,可译作边远的湖泊、边远地带湖泊或边远地区湖泊。

康保县名称的由来

当时,是谁想到了康巴诺尔,取康巴之转音称康保,已难以考证。但可推测建县时取《康诰》(《尚书·周书》)“别求闻由古先哲王用康保民”句中“用康保民”之词组。句中“康”是安的意思。《康诰》全篇阐述了“尚德慎罚、敬天爱民”的道理,文中反复强调“康民”“保民”,目的是安定殷民。以康巴之转音取康保名,取“安居保民”或“安居乐业、保障民生”之意,暗寓康保之县名。察哈尔都统在这一带放垦建立县治,取县名也是一件大事。作为领导者的都统和实施者查贵奇、戈武成等人,用《康诰》(《尚书·周书》)“别求闻由古先哲王用康保民”句中“用康保民”之词组,以康巴之转音取康保,遂取名为康保县。

(文章摘选自《康保县志》,《康保地名溯源》(李殿光著))

垣志人

赞赏

长按







































告别白癜风舍我其谁
北京白癜风的有效治疗方法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angjiakouzx.com/zjkszy/1076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