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2
0
2
我的冬奥故事
国家安全学院文化与传播系
19级陈昕瑶
OlympicWinterGames
年,我分享了新年第一条微博,文案“一起向未来”。这是年北京冬奥会的主题口号,于我而言,也承载了我对自己冬奥志愿之旅的憧憬——出征前的一切,仿佛还在昨天。距离从崇礼返程已将近一周,是时候对这段旅程进行一些回顾了。
记忆里的冬奥志愿服务,总是在每一个新的雪天中开始的。回忆里,清晨的光亮携着丝丝寒风探进屋里,窗外山峦凌云,为晴雪所洗,相得益彰。张家口山地新闻中心,静静地矗立在白雪皑皑的山上,雪中的她更显肃穆了。在这里,我与其他志愿者伙伴,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媒记者度过一月有余。服务台、新闻发布厅、媒体工作间,留下了赛时的点滴。
印象最深的还是在那个原本再平常不过的下午,我与其他五位同学下班返回驻地酒店,偶然碰到了四位携带大件行李的意大利人,时不时拨打电话,来回踱步,眼里泛着焦急和忧虑。他们的行李体积十分庞大,上面标记着“冬奥村”字样,再看他们的衣着,基本可以判断是运动员或者是其他赛事人员。
通过沟通得知,他们是意大利运动员的教练,因班车司机送错目的地而来到了这里。酒店一出门不远处就是闭环分界线,而这个区域只有班车和工作人员专门的通勤路线,按照防疫规定,这些路线是不能混用的,因此他们暂时无法离开。由于语言不通,驻地酒店的工作人员暂时无法与他们达成有效的沟通以寻求解决办法。我不知道在我们回来之前,他们无助地等待了多长时间。
面对说着带口音且语速稍快的几位迷路的友人,小姜同学率先用英语进行沟通,尝试向他们说明交通和防疫规定的情况;小王同学当机立断,拨打了交通领域志愿者的电话寻求帮助。我们之中还有一位正好是北外意大利语专业的小伙伴,面对对方表达的不满,她沉着冷静地解答疑问,安抚情绪。她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三种语言的转换,一边与意大利人沟通交流,一边为同行的我们传达其诉求。我和另外两位同学连忙联系经理和老师,拨打服务台电话,并查找地图定位,尝试在冬奥通上打车……
整个过程经历了漫长的等待。天色暗了下来,我感觉时间从未走得这样慢。等待过程的焦灼揪成了一股无形的绳,牵动着我们的思绪。只是半个多小时,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一种别样的“渐见愁煎迫”,急其所急,虑其所虑。经过多方努力,在两处酒店的配合下,几位意大利教练终于成功转移,我们也回到房间进行了全方位的消杀。
还是要说出“友爱不分国界”。其实换位思考一下就会特别明白他们的难处。独在异乡为异客,我们的经理曾与我们描述,如果是我们自己的家人去到异国他乡,人生地不熟,语言不通,拖着很大的行李无助地等待,一个下午无人问津,确实令人焦灼又心痛。因此,即便这样的行为有防疫风险,有考虑不周之处,都会让我做出同样的决定,无论是深思熟虑后的权衡利弊还是下意识的反应。“博爱之谓仁”,关怀有力量。众人紧张、试图安慰、陪伴等待的画面历历在目,小伙伴们临危不乱,分工有序,团结协作,坚韧耐心让我感到温暖与感动,真心为他们点赞。每每回想起,便觉得在一些情况下,种族、国界等确实是渺小的吧。
是的,遇到这群朝夕相伴共事的伙伴,我深感确幸。我们将寻常往复的日子过出了乐趣,在质朴的时光里绘就了友谊与爱的诗篇。月明星稀,我们与黑夜相拥,赶着早班奔赴场馆;换班的午后,我们踏过与泥水相融的残雪,谈笑风生;除夕夜里,我们在海拔米的山腰远眺长城,追逐灯火星月——友爱弥笃,每回上山到岗,实是宾至如归。
…
在崇礼仅是短暂的一月,却处处有回响。俊采星驰,往来谈笑,同行犹胜意;万物明媚,草木皆灵,白雪也深情。冬奥服务是丰富充实而参差错落的。工作的忙闲繁易,使我获得了不同层次的锻炼体验。也是在这样的一个月,我在工作生活与思想认识上都倍感成长,大开眼界。在置身事内之后,我浅尝了跨文化碰撞的独特魅力,感受过外媒时有不定的冷暖阴晴,体验过力不从心的无助焦虑,热爱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欣慰欢喜……忙碌的志愿工作挤占了诗与远方的闲暇,亦锻炼了另一种不惧惊涛的沉稳。
在驻地的深夜,总能在不断的辗转反侧中感到肝胆因人常热。感谢冬奥,教会我奉献与友爱的意义;感恩学院,让我在包容自省中前进。我想用拙劣的笔迹,将这次奇妙的冰雪之旅诉说印刻。希望我们都能继续做一片“燃烧的雪花”,有来处,有归途,有所系,有信仰,继续为追逐自己的梦想、为温暖他人而绽放。
(为外媒记者提供翻译服务)
我的冬奥故事
国家安全学院文化与传播系
19级刘旭婷
OlympicWinterGames
关于冬奥之旅,我有太多的感悟,有太多的感动,有太多想表达的感情。就凭借专业所学赋诗一首,表达我的心情。
《冬奥有感》
京张盛会友云集,五环彩旗傲寒冬。共赞青春同追梦,高校学子意气浓。
携手同行排万难,环内处处开心容。牛奔虎跃迎新春,语言服务定攀峰。
这美妙的冬奥之旅,虽然已经结束,但是这段旅程在我心中留下的印记永不会被磨灭。我作为一名语言服务志愿者,是场馆与外媒交流沟通的桥梁。我认真对待工作,时刻践行志愿者精神。
从8月份的面试开始,我欢欣雀跃地开始了我的冬奥征程。前期培训长达六月之久。专业知识培训、场馆知识培训、礼节礼貌讲座、急救培训等等,让我全副武装,有能力、有信心服务好冬奥,服务好全球媒体。正式的冬奥之旅是从2月4日开始的,我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内,学到了很多,收获了很多,也成长了不少。
我乐于奉献,坚持工作第一。从到张家口山地新闻中心的那一刻开始,我就一直严格要求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怕困难,勇于进取,充满活力。有一次,有几位语言不通的意大利人错误地来到了山麓驻地酒店,他们着急地想要去正确的目的地,但是由于没有权限寸步难行。热情的我们急他们之所急,但是当时的情况需要我们保持冷静。打车?步行?我一直在内心里思考解决方案并立马联系交通的同学,沟通无果后又赶快联系当时在场馆的同学让他们帮忙找老师。最后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希望自己的努力有给他们带来一丝温暖!
我锐意创新,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改进工作思路和方法。每完成一件工作,我会及时反思在工作中是否有做得不够好、不够完善的地方。我努力想尽善尽美地完成每一份工作任务。力求塑造务实、充满活力、勇于创新的青年志愿者形象。
在工作中,我勤勤恳恳,认真完成每一份任务。每完成一项工作,内心都会充盈着幸福的满足感,这种感觉真的太美好了!我很喜欢我们语言服务大家庭的工作氛围,我们大家互帮互助,携手进步。在老师看得见的时候,看不见的时候,我的小伙伴们都是在很认真很努力的工作。我在工作期间遇到了许多自己不知道、不清楚的问题,但是我的积极性一点都没有受挫,而是越战越勇。我和我的冬奥小伙伴“同赞青春同追梦”
在这次的冬奥志愿者服务经历中,我体会到了志愿者不仅仅在于助人,还能学到许多东西。在实践中受教育、做贡献,尽自我的微薄之力帮助更多的人,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能参加此次的志愿服务活动,我感到无比的高兴。让我们团结在一齐,心连心,手拉手,将志愿者的精神弘扬继承下去!一起向未来!
(第一次做志愿者)
我的冬奥故事
国家安全学院文化与传播系
19级林雨欣
OlympicWinterGames
作为语言服务助理,我们努力成为北京冬奥会联通全世界的桥梁,让这群远道而来的客人感受到礼仪之邦的待客之道。作为英语语言服务助理,需要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媒体记者、运动员和随队官员沟通,日常工作中为中方工作人员和外媒的沟通提供翻译。翻译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冬奥相关内容和他们生活相关问题,形式以口译为主、笔译为辅。从语言服务台到大堂、交通、抵离、媒体工作间,从语言服务办公室辐射至媒体租用空间以及世界知名新闻社等,均有我们服务的身影。
例如一位来自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的意大利女士乘坐巴士到达张家口山地新闻中心,由于沟通障碍验证点位的志愿者联系语言服务志愿者前来帮助,我以最快速度到达酒店二楼验证点位。经过了解后得知,该女士由首都机场乘坐冬奥巴士到达山地新闻中心,但这位女士的目的地是技术官员酒店,可能是由于发音问题,首都机场的交通志愿者为这位女士提供的路线有误,最后到达了山地新闻中心。由于疫情防控,许多方法都行不通,在接近两小时的调度时间里,我都陪在这位意大利女士身边,最终将这位女士送到前往酒店的车上。
(在新闻发布厅外)
我的冬奥故事
国家安全学院文化与传播系
19级杨博安
OlympicWinterGames
从1月17日到达张家口的驻地酒店到3月13日离开健康监测的驻地,55天的冬奥经历对我而言是突破,是磨炼,是成长。
事实上还在高中的时候,那时的我怎么也想不到能与冬奥结缘,即使是来到了北京之后,也不曾想象到与冬奥之间的这段故事。而这一切的开始,都源于那段学校组织的选拔。和其他大二同学一样,我怀揣着忐忑的心情走进了面试教室,面对提问,我紧张到语无伦次,毫无意外地,这次面试以失败告终。自此以后心灰意冷,以为自此与冬奥无缘,但是数个月后,面对新一批的志愿者补录,我终于抓住了机会,在老师们面前大胆地表现,自此成为了志愿者队伍中的一员。
经过几个月的专业知识培训与英语学习,我们终于在1月17日这一天乘上大巴,满怀期待地前往张家口山地新闻中心。4个小时的奔波并不能打消我们对冬奥服务的热情与想象。下车即进入闭环,寒冷的风与放眼望去满山的冰雪意味着正式的冬奥生活开始了。
作为语言服务领域的志愿者,我们更多的是扮演一个“中介者”或者“中间人”的角色,因为我们并不是信息的直接掌握者。当其他领域出现语言沟通上的障碍时,就需要我们介入,协助翻译来解决外媒的需求。在一次次的翻译中,我总结出了很多的经验与例子,甚至不需要其他领域的志愿者也能够直接解决问题。每天的服务都会有不同的需求、新的要求被提出来,所以对我来说每一天都是全新的一天。
那次陪伴等车的交谈,是突破。从小学开始的英语学习,一直持续到大学还没有结束。在这么多年的英语学习里,我练习口语的次数少之又少,这就造成了到了大学有时我还是羞于开口说英语。但是,这次试运营期间协助交通领域同学是我大胆说英语的突破。当时一位没有OIAC卡的外媒以为我们场馆能够办理证件,但其实要去主注册中心办理。他给我看了OCOG发的邮件后,我向他详细解释了邮件的内容,并告诉他坐TG-Z-01线路去主注册中心即可。接着我就陪他等车来,跟他聊天,这才得知他叫Nick,是伦敦的一名记者,期间他问我是大学生吗,我也询问他认为记者的工作怎么样,就这样慢慢聊下去直到班车到来。当车快来的那一刻,他说“Yourenglishisreallygood”并问我学了多久英语,我说我从小学就开始学了,这是我第一次受到赞扬说英语很不错,所以我回复了“Thankyou”,接着我们碰拳告别(之后手消了),我目送他离开。这次经历告诉我从零到一仅需一次大胆的开口与表达,既然你已经具备实力,有什么好害羞的呢?
那次急匆匆的交谈,是成长。那晚9点50时交通领域志愿者向我们求助,有两位非常着急的外媒要赶10点10分太子城到清河的火车,要我们立刻给她叫出租车。但了解情况后发现叫车是来不及的,而且叫车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angjiakouzx.com/zjksxs/145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