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记忆:千年古村落——石坡底
石坡底村的起源与发展
石坡底位于左卫城东南22公里,十里沙河东岸。按《怀安县志》记载,该村在明末清初(年左右)建村,初称石坡堡,后改称今名。其实,这里很早就有人居住了。据上岁数的老人们说,村西北有战国时期的遗址,村东北的井梁坡上有战国时期的驿站,村西还有辽代遗址,说明在多年前,这里就有人类活动。所以,这个村的历史应该比较久远。
村支书郑定英说,石坡底最早起根立世的是白家,有哥仨:白玉喜、白玉珍、白玉和,都很有钱,并建有四合院。后来,我们郑姓搬迁来了,也来了哥仨:老大先过来,在皇宫里做饭,有钱后回到这里;老二是个将军,名叫郑臣功,他先回到这里,住在村西南1公里的寨良沿,有4亩大的一处院落。后又把他的部队调来,驻防在村东的井梁坡上。回来一年后就病死了。老三在这里住了几年后,搬到了洋岸的许家庄村,所以,石坡底的郑与许家庄的郑是一脉相传下来的。
站在远处纵观整个村庄,中间是一条北南向的沙沟,人们居住在东、西两面坡梁上。西坡上住的人家不多,大多数住在沟东一侧的坡面上。由于坡面比较陡,村中的道路多呈“之”字形,虽然道路的长度延长了,但坡度减缓了,这样人们走起路来省力。原始的村路,在坡度大的地方都铺砌着一层石头,这样下雨天走路也不滑。村里还有两个坑塘,他们叫“麻黄圪洞”,天上一下雨,路上的水就流进坑塘里。坑塘边上栽着杨柳树。蓄满水的坑塘,天光云影,水中映着杨柳树的倒影,景色很美。妇女们在坑塘边洗衣裳,孩子们光着身子玩水,在水中打水仗。农人拉着驴、赶着羊,来坑塘边饮牲畜。这是石坡底古村落的一幅原始风情画。然而,这一切都被现代文明所打破,部分村道已打成水泥路面,两个坑塘均已干涸,村里废弃的石头磨盘、碾盘、碾磙、碌碡随处可见。
现在,石坡底有三大姓:郑、程、靳,姓郑的最多,约占全村人口的一半以上。这里又是郑王庄沟人口最多的一个村,大集体时人口发展到多人,有耕地多亩,划分为12个生产队,后合并为6个。近几年改革开放,人口大部分外迁,现在还有多人留守故土。
石坡底村的古民居
石坡底与其他地方的古村落有所不同,由于这里地处海拔米的高寒山区,人们又很贫困,所以这里的古民居、古建筑都是土质的多,砖瓦结构的很少。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土窑洞、土坯房,给人的最大印象就是“素面山庄”。沟西侧的坡底还有一些破旧的崖(nai)打窑,这是该村最原始的住屋,有上千年的历史。人们刚来到这里什么都没有,就把土坡切齐后,挖成拱形土窑洞,里面再用草泥抹光,白土刷白,洞口镶以门窗,就是挺好的住屋。窑洞与窑洞之间,一般相隔3~5米。两窑洞掏通,便形成堂屋和内室之区别。室内盘土炕,垒锅灶,锅灶内的烟火经过土炕,并在炕内来回盘绕,最后从烟囱出去。利用锅灶做饭的余热取暖,冬天不用生炉子就可越冬。这种窑洞由于和山体连为一体,结构性强,具有抗震的作用,所以,“有千年的窑,没有千年的房”。这“千年的窑”,主要指的就是这种窑洞。
村里尽管坡多,但整齐的坡面毕竟有限,多数人家还得在开阔地上修建住宅。人们在长期的劳动生产实践中,发明了“板打墙,网碹窑”,就是用夯土筑起后墙、山墙和“窑鼻”(中间的隔墙),再用大穰泥拓网子(带弯度的土坯),用此碹成拱形窑洞(上面再垫土),厚达3尺,拱高4~5尺,前面安上圆下方的窗户和门子,屋内光线不足。无论“崖打窑”还是“网碹窑”,都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冬暖夏凉,夏季室内比室外低10°C左右,冬季室内一般比室外高15°C左右。室内温度和湿度相对稳定,有“冬暖夏凉神仙洞”之美誉。
除了土窑洞,还有的人家修建简陋的土房。用土打板墙或打墼(土坯)垒墙,一般是就墙担檩,用秫秸把作椽子和栈子,上面覆泥土。迎阳面设门窗,窗口设小玻璃窗,其余糊白纸挡风。屋内盘土炕和锅灶相连,厨、卧并用,较窄小。这种茅草房,只能起个遮风挡雨的作用。此房还不吃年代,过不了几年秫秸就沤了,还得重新揭盖。条件好一点的人家,檩下都施以柱脚,檩上挂橼,椽上铺草席,苫土抹泥。房顶上每年要抹泥一次,以防夏季漏雨水。
就是这样的居住条件和环境,解放前这里曾是晋察区游击队活动的根据地。李瑞增是位闻名遐迩的游击队长,他曾任怀安县第四区(左卫)区长、万全县长,后过江南下,最后任中国科学院核物理研究所党委书记,长期为“两弹元勋”做后勤保障工作。
石坡底村的古戏台
村中的戏台为县文物古迹。据《张家口历史文化·独特的古戏楼》一书中记载:“怀安县石坡底村的戏楼为唐朝建明朝修,由于戏楼建筑已于早年拆毁而难以考证。”唐朝时建的戏楼拆毁了吗?今年90多岁的郑德玉老人说:“没有。这就是唐朝时修建的戏台,和龙王庙一齐建的,是龙王庙的庙台。因为在明朝、清朝和民国年间都进行过维修,所以就保存下来了。”再看戏楼的建筑规模,确实不大,有点小巧玲珑。从此可以看出,这是明代以前建造的。若是清代以后修建的戏台,规模都比较大,可满足唱整本大戏的需要。
戏台东西宽7米,南北深8米,台高1.5米,台基用石头干砌。上部立柱高4米,台前4根露明柱,将台面分割成3部分,中间主台面宽4米,两面侧台宽各1.5米。前台深5米,后台深3米。台顶南北向两根挑梁,支撑着东西向7檩7替,双层出檐,檩、柱、椽全都是松木的。台顶的样式是前卷棚,后硬山,四出水,此种戏楼十分少见。有人注意观察,他们村的戏台与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中“台湾”图片上的戏台很相像。还有人说,口外陀罗庙的戏台和他们村的戏台一模一样,很可能是出自一个老师傅的手。梁架的卯榫做得严丝合缝,结构性很强,墙都塌了,架子还不倒。
该戏楼为后硬山接前卷棚顶式建筑,后硬山部分做后台,前卷棚部分做成开放式三面观舞台。这一形制的戏楼,是在勾连戏楼前卷棚顶的前檐递出翼角,形成三面出水,加上后檐就成为四面出水。前卷棚是两根挑梁上置童柱,上又架设两根短梁,前边日益递减,上边更短,形成坡状。后硬山是三角形支架,后檐出水顺畅。戏楼前后勾连搭接自然,屋顶线条轮廓优美舒展。两歇山翼角如飞鸟振翅,极为俏丽。后台硬山的两个山花尖上,饰以菱形砖雕图案,四周是水波纹状,里边是一个花盆,从中伸出由藕茎相连的三朵荷花,分布到对称的三个不同方位,充分占据空间;中间又逸出一朵荷花,形成立体感。整个图案形态繁缛复杂,雕工精湛细腻,显示了匠作者高超的技艺。硬山脊的两头和卷棚的四个角都饰以狮、虎、猴子等鸱吻,四面的出檐都镶有“猫头”滴水(瓦当)。檐柱漆成大红色,阑额及挑檐檩、枋均饰以彩绘,色彩艳丽,绘工精美。前檐额枋雀替也用木板雕以各种图案。
过去,戏楼西面有路,很宽敞。后来人们建房取土,挖到了戏楼底,才形成了现在的悬崖局面。
石坡底村的古寺庙
过去,石坡底的庙不少,有龙王庙、老爷庙、八龙庙、真武庙、观音庙、马王庙、黑虎庙、五道庙,可见宗教文化在这里多么盛行。当然,建庙最早、规模最大的还是龙王庙,前面5间房1个过庭,是龙王庙的正殿,里边供奉着龙王爷、雨事爷、水母奶奶,旁边还有一个30厘米高的小“黑虎爷”,因为这些都是主水旱和农业丰歉之神,是一档上的事,所以把他们放到一块,让他们“合署办公”。后面5间房是道人的禅房和住室。庙西边吊有一口大铁钟,道人们在庙里上香敲钟。庙前有台阶,下去就是倒坐的戏楼,台口直对大殿。每年农历四、七月农闲间隙,村里大户带头出资组织唱戏,娱神兼娱人。张家口市青年晋剧团和怀安县晋剧团都来这里唱过戏。日本人来时拆了龙王庙,又在这里建起日伪警察局第八分局,把龙王爷塑像请到了戏楼的后台上,并把前面封住,在后墙上又开了个小门,供人们朝拜。龙王爷在此屈尊了好几年。到了“文化大革命”,反对封建迷信,破除四旧,又把龙王塑泥像推到沟里,彻底毁掉了。
15年前,石坡底在村西北的山上修建了一座小的黑虎庙,庙内塑有黑虎爷呼延庆神像,手执钢鞭,脚踩黑云,驱云除雹。传说,天气有下冰雹的迹象,黑虎爷的钢鞭一指,就不蛋子了。因为黑云常从西北发起,所以黑虎庙建在村西北的山上。有一年邻村两旗屯下了冰雹,硬说是石坡底的黑虎爷作怪,把冰雹指到了他们村,来人气势汹汹地把黑虎庙捣毁。后来,石坡底的人们又把黑虎庙修复起来了。
石坡底村的古遗址
我们在村民靳月富的引导下,来到了井坡梁上战国时期的驿站遗址。梁东侧的沟底有一泉眼,过去村民们都到这里来担水或用毛驴驮水,这里离村六七里地,又翻越很陡的山坡,可见人们吃水多么的困难啊!靳月富告诉我们,在很久以前,这里是宣化府通往大同府的捷径之路,从这里往西看去,山顶上有烽火台,可见这里也是一条传递战事消息的烽火线路。为什么要在这里设立遗址?我想,主要是这里有水、有路,地势高,眼界开阔,无论哪个方向有敌情,都能及时观察到。在山上发现一处不太大的房间遗址,可能是一个哨所,用以观察瞭望四周的敌情。此处驿站的面积约有50多亩大,在里面发现好多青砖、灰瓦,青砖很大,一面有竖纹;灰瓦也又厚又大,内有布纹,还有瓦当和兽头。发现一个瓦罐底片,中间一个小圆眼儿,靳月富说,这是个生豆芽的瓦罐,底部的眼儿是让它往出漏水的。还发现一些陶器、瓷器和两个灰坑,有一处白灰打的地基,看上去还十分明显。靳月富还告诉我们,以前,这里还出土过铜镜和制钱,制钱上有“开元、崇宁”字样。出土的耧铧尖比现在的犁铧还大。七八年前,有一个老羊倌在这里挖出一罐罐制钱,有80多枚,上面有草体字,谁也认不出是什么字。从这里往东南翻过一座山,是一个叫马牙嘴的地方,地里有一些烂砖烂瓦,人们说这里曾经烧过砖瓦,建驿站所用的砖瓦,就是在这儿烧制好运过去的,离的也不远,就地取材就地用,为建驿站提供了许多方便。
石坡底的传奇人物
石坡底古村落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而且在精神层面,还留存着一些古老的传说故事和传奇人物。
“明威将军”郑臣功
石坡底村姓郑的人多,郑大将军是他们的祖先。关于他的传说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前面所说的,他叫郑臣功,排行第二,开始一直在外带兵打仗,后来回到了石坡底,一年以后去世。再一个说他从小失去父母,由姐姐带大,出去当兵,很有出息,一直当到明威将军,皇上派他到安徽一带守防。在一次剿匪中不幸战死,被割去头颅。皇上念其作战有功,给他铸了个金头,连尸体一起运回家乡安葬。
村西南有郑大将军墓,据说有24亩大的墓园,当地人俗称“老坟滩”。墓园的四个角上都立有石柱,石柱上雕有石人,墓门前有石牌坊和上下马石,不管多大的官,文官都要下轿,武官下马。现存几块墓园牌坊的石条,有一块墓园门上的石额,上面有“明威将军郑公坟茔”的楷书繁体字刻。明威将军,军事职官名称或武散官阶称号。魏置。南北朝各朝多置。唐为武散官,从四品下,宋升从四品。金正五品下,元升正四品。明正四品初授明威将军。现在,坟园的几根石条架在村南的防洪大渠上,成为跨越渠道的大车桥。
无大无穷的徐二愣
石坡底有个叫“徐二楞”的人,威猛高大,神力无比。当然,个大食量也大,一顿能吃五斗米的饭。“徐二愣”何许人也?还得从头说起。
据老辈人讲,殷房这一带古时称“中京”,为什么叫“中京”?因为早时有东京、西京、南京、北京,而“中京”在哪里呢?就在殷房村。有位得道高僧叫“老桑爷”,他为殷家看风水择墓,有一处王气集聚之地,说这里能出一位殷代王(皇帝),并在这里建立“中京”。后来殷家生下一个男孩,十二岁了还不会说话。突然有一天,这孩子跑回去对母亲说:“娘,有人在砍我。”母亲见儿子会说话了,十分惊异,一把将孩子揽在怀里。但又听孩子如此说,知道情况不好,让孩子赶快骑马逃跑。正要扶他上马,忽见孩子一脸苍白,瞬间就倒地身亡了。原来有个南蛮子施法术破了这里的风水,断了殷家的龙脉。与这孩子同时出生的还有石坡底村的“徐二愣”,他是天上的金刚转世,是上天安排他专门保护这位皇帝的。所以,他具有“力拔山兮气盖世”之伟力,一顿饭能吃几斗粮。只可惜明主已去,不能施展抱负,最后也就成为一个呆头愣脑之人,空有一身力气。因为他姓徐,排行为二,人们都管他叫“徐二愣”。
“徐二愣”力大无比,在这一带是出了名的。他由于力气大,母亲怕他出去惹事,就把他锁在家里。时间长了,他憋得不行,偷偷撬开门跑了出去。一口气跑到村南的照山上,用力一踢,把山顶踢了个豁,一块很大的山石飞到了村东的马头山上。有人,照山上的这个豁口与马头山上多出的那块石头,形状和大小都差不多,很是有点相像。
一天,徐二愣拉着毛驴上山砍柴。他拿的镰刀是特制的,把子长头子大,韧口磨的特别锋利。到了山上,他挥动镰刀,“刷、刷、刷”,一会儿割了两大捆。他把山柴往毛驴背上一放,当下把毛驴压得爬在地下。他把山柴抱下来一看,毛驴一动不动——死了。这可怎么办?“徐二愣”自有办法,他把毛驴抱起来捆到山柴上,连山柴带毛驴一起背了回来。
毛驴是山区人民的运输工具,没有毛驴怎么行?这天,“徐二愣”到附近集镇上买毛驴。他选好了一头膘肥体壮的毛驴,议好了价钱付了款。他和卖主说:“你给我照看一会儿,我去买点东西。”卖主答应了。他买上东西返回来时,见一处庙院里正在演戏。他最爱看戏,看得如痴如醉,把买毛驴的事忘得一干二净。他看完戏,忽然想起了毛驴,赶快来到毛驴市场,见这里的人已经走完,唯独他买的毛驴还拴在圐圙里。管理市场的人怕毛驴跑了,好几个人将一个很大的石头碾盘滚过来堵在门口。他看毛驴还在,也就放心了。但那么大的石碾盘,一个人怎么能挪开拉出毛驴呢?这对“徐二愣”来说,只不过小菜一碟。只见他:一只胳膊擩进碾盘的轴眼儿内,轻轻一用力,就把碾盘举了起来。他挪开碾盘,拉出毛驴,高高兴兴地回家去了。
“十三太保”李存孝
李存孝,汉族,本名安敬思,家住怀安县石坡底村。关于他的身世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母亲安玉兰,据说少小聪慧,机敏过人,十五岁便出落得个美人胚子,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也是十里八乡小伙子们的青春偶像。这年雨水刚过,大地吐春,正是“二月二,挑小蒜;狼吃了,不见面”的日子。玉兰和几位要好的姐妹们手拿银铲,臂挎柳篮,嘴里哼着小曲儿,相约到村外去挑野菜。在回家的路上,姐妹们照例来到村外的奶奶庙前,歇脚戏耍。她们祈天地、拜奶奶,倾吐着自己美好的心愿。这时一位小姐妹戏说道:“咱们都来套石猴,谁套住了谁就和人家拜天地成亲。”所谓石猴,其实就是奶奶庙外的一根石头柱子。只不过,这根石柱子顶部雕刻了猴子模样的饰物。于是,几个姐妹便用柳篮愉快地套起来。结果,谁也没套住,只有玉兰给套住了。没办法,玉兰姑娘便在姐妹们的簇拥下,连说带笑像模像样地和石猴拜了天地。说穿了,其实就是一场游戏而已。
想不到的是,这天夜里,玉兰姑娘还真的梦见石猴来到她的闺房;更为蹊跷的是,玉兰姑娘从此便有了身孕。父母听了玉兰的讲述.先惊后疑,外加心痛,无奈接受了这个事实。可是,玉兰姑娘的怀孕日期却大大地超过了常人应有的怀孕日子,直到12个月后,这个胎内的小生命才降临人世。据说,这个小家伙出奇得很,生来睁眼。此时的玉兰父母也认为这个孩子大概是有些来头的。因此,对孩子倍加呵护,并取名敬思。小敬思呢,生来结实,虎头虎脑.特别招人喜爱。淘气不说,还很不安分,天性喜欢舞枪弄棒打群架。为此玉兰可没少操心费力。孩子稍大一些,玉兰就开始教他认字读书。可小敬思总不爱学习,依然和他的小伙伴玩他的战争游戏:十三四岁时,小敬思不但生得体格魁武,相貌堂堂,浓眉剑目,虎背熊腰,臂力过人,两个百十来斤的麻袋在他左右手中如同提了两只小鸡,且行走如飞。村里人认为这个孩子是天上武曲星下凡,日后必是国家栋梁。
那是个动乱的年代,人们的生活日渐艰难,玉兰家也不例外。小敬思后来自然也就成了家里的壮劳力,还当起了小羊倌。
其时,李晋王正带领随从们在塞外旷野打猎。半天下来,没有多大收获,煞是无精打采。忽然,发现前面不远处的树林里有一只老虎。李晋王和将士们不觉精神为之一振。于是,他和随从们迅速地包抄过去,好大一只斑斓猛虎正在游哉游哉地“闲庭信步”呢。这时,警觉的老虎也发现了向它围上来的人们。面对着这么多操着弓箭的对手,猛虎也似乎明白了只有夺路逃命的份了,老虎掉头便跑。到手的猎物岂能让它跑掉。李晋王他们呢?紧紧地在后边追,一直将猛虎追到了一座山的绝壁上,它回头看了看追上来的人群,先是定了定神,之后往后退了几步,然后猛地向前纵身一跃,跳下山去。这下李晋王他们可傻眼了,忙活了半天算是自费劲了,眼睁睁地看着老虎就要跑掉了。
说时迟,那时快,只见从山下草丛中窜出一个大约十四五岁身着红袄健袖的小男孩儿,一个箭步跃到老虎面前,还没等老虎反应过来,小孩儿就骑在了老虎背上。只见他左手紧紧扳住虎头,右手高高举起,使尽浑身力气,只三拳两脚,就把猛虎给打死了。
瞬闻发生的这一幕,让李晋王和所有随从都惊呆了。这是怎样的一种神力!这是怎样的一个猛士!别人看了是惊奇,而对李晋王简直是震撼。想他戎马半生,征战无数,还从没见过这般神勇,这般的武力。“大风起兮云飞扬……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他的雄才大略、经时济世的宏图霸业,是多么需要有像眼前这位神勇的猛士辅佐啊!打猎是一种刺激,而今天的意外之喜却是遇到了这个小孩儿,不!简直是一个盖世的英雄!在他看来这简直是上天所赐。他太喜欢眼前这个意外遭逢的小孩儿了!他一定要得到他,他必须得到他。想到这里,他不由得着急起来,生怕自己的思绪久了而耽误了大事。于是,他就直接对着山下喊起话来:“小孩儿听着,你为什么把我家的猫给打死了?”“什么?你家的猫,那给你好了。”只见小孩儿抓住老虎尾巴,在空中绕了两圈,然后向上奋力扔去,死虎被扔到了李晋王的脚下。小孩儿的神力让李晋王彻底地折服了!他在心中默默地念着:我必须得到他,我必定得到他。李晋王想要得到的这个小孩儿,就是安敬思。此时,他正在山坡上放羊呢。
这时的唐王朝实际上已经走向藩镇割据、各自为政的混乱时代。作为图霸未来的李晋王收罗人才、招兵买马必然是他的当务之急。当然,安敬思自然也就成了他的“十三太保”之一,心腹大将,并赐名李存孝。李晋王收服了安敬思,军事实力也得到了空前的壮大。据史书记载,李存孝是李克用手下尤为罕见的猛将。这种罕见和勇猛,史书上是这样说的:“李存孝身披重铠,挂张弓,架条槊,手舞铁挝,冲锋陷阵,往来如飞,他经常带两匹马,马力乏了,便换了坐骑再战。”后世传说的五代故事,更把他说成是古今少有、勇武绝伦的传奇人物。
大型公益图书征集历史文化、诗歌、茶文化原创稿件
日前由《张家口原创阅读》与《张家口生活》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哪家治疗白癜风比较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angjiakouzx.com/zjkshj/5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