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全的辉煌历史,张家口曾经也属万全右卫

万全和张家口毗邻,同处北陬塞外,一西一东,中心仅相距二十里,近似一地,一道西山成为两地天然的分水岭。

张家口,狭义上指以桥西区堡子里(即张家口堡)为发源地的桥西、桥东主城区,广义指包括所辖区县在内的张家口市全境。这里铺叙的主要是万全县和狭义张家口的隶属演变。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两地合多分少,互有领属。古代先后为冀、幽、燕州之地,战国、秦属上谷郡,两汉分属宁、广宁二县。晋到金、元,同归一域多、分处两地少,隶属不明,境域难考。明清至今,隶属清晰,界址明了,从年至年,张家口先属万全右卫、后属万全县管辖,从年至今,万全县隶属于张家口市管辖。

境域范围最容易说清两地的隶属关系。明代之前,由于万全和张家口都没有形成专门的地方志,故境域四至不明。明代,嘉靖四十五年(年),万全为宣府镇上西路管辖,县境东至羊房堡(今在张家口市东宣化县大仓盖乡),西至洗马林堡,南至旧怀安,北至野狐岭。清代,康熙三十二年(年),裁万全右卫置万全县。县境东南至关王庙、前屯,接宣化县预保墩、宁远站界,西至平虏西台接山西天镇县界,南至马连堡接怀安县左卫界,西南至阳门堡接怀安县柴沟堡界,北至神威台接张北县界,西北至镇河台接张北县界,东北至东窑子接龙门县界(今崇礼县境)。民国,年,县境东至东窑子,以东高山为界与龙关县接壤,东南至十三里与宣化县接壤,西南至头百户、水濠洼村与怀安县接壤,西至平虏台接山西天镇县界,西北至镇河台接张北县界,北至野狐岭、虞台岭毗邻张北县界⑴。新中国,年,县境最东至宣平堡乡水泉堡接张家口市界,最西至北沙城乡羊窖沟接怀安县界,最南至北沙城乡岸庄屯接怀安县界,最北至膳房堡乡冯家夭接张北县界。

根据史志有关记载和勘测,明、清、民国时狭义张家口的范围大致为:北倚东、西太平山,西靠赐儿山、八角台山,东越清水河至东山坡,南抵高家屯、高庙堡、七里茶坊。

由此可见,在有确切记载的明、清、民国三个时期,万全县境域都包括今天的张家口市桥西、桥东主城区。清代、民国编纂的《万全县志》(有乾隆七年、道光十四年、民国二十二年编修三种)所载万全的“疆域、沿革、建置”等内容自然都涵盖了狭义的张家口。

一、明朝之前:隶属不明境域难考的合与分

在明朝之前,万全和张家口同为边疆之域,地远人稀,史志记之不详,“万全”、“张家口”这两个地名还没有产生。

文献记载,万全、张家口所在这片地域,禹时属冀州,虞属幽州,夏仍属冀州,商、周属幽州。这一时期由于华夏部族南迁,除桑干河、洋河流域有些小村落外,其它地方人烟稀少。万全、张家口紧邻洋河,或已有人居。春秋时万张地域同为燕国北境,战国时期燕昭王二十九年(前年)建上谷郡,同属上谷郡。秦灭六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两地仍同属上谷郡。因岁月久远、记载寥寥,两地具体隶属关系不详(2)。

东汉呈兴盛

西汉,万全属幽州上谷郡宁县,张家口属上谷郡宁、广宁县。

东汉,万全仍属幽州上谷郡宁县,张家口属上谷郡宁、广宁县地。东汉初,陷于匈奴。建武二十二年(46年),匈奴北迁。建武二十四年(48年),乌桓归顺汉朝。次年,允许乌桓居住于沿边上谷、渔阳等5郡。汉和帝永元年间(89-年),重新设置广宁、宁二县。东汉在宁城(今万全、张家口市南部)复置护乌桓校尉(宁城最早在汉武帝时期就开设过互市,并设立了护乌桓校尉),代表朝廷负责对乌桓的管理、赏赐事务,并在宁城开“胡市”,定期与乌桓人进行交易。汉安帝永初年间(-年),允许鲜卑在宁城“通胡市”,进行贸易,还决定护乌桓校尉兼理鲜卑事务,在宁城“筑南北两部质馆”接待鲜卑各部。鲜卑个部落都遣使“入质”宁城,与乌桓人一样放牧、垦种、互市,归附于汉朝。年,在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新店子发现东汉晚期大型墓葬一座。墓室的壁画中有两幅汉代城市地图《宁城图》和《繁阳城图》。据考证,墓主人曾在宁城任东汉护乌桓校尉,墓中壁画以护乌桓校尉“庆功筵宴”为题,绘出了当时护乌桓校尉所在的宁城及城内的护乌桓校尉幕府图。《宁城图》宽厘米,高厘米,画面中的宁城可分为南门外、宁城、护乌桓校尉幕府三部分,宁城图中绘有城垣、城门、街巷、衙署等内容。图中有大批乌桓、鲜卑人身着赭色胡服,免冠髡头,以乌桓、鲜卑礼节面带悦色进入幕府衙门。宁城外,有舞乐百戏和甲兵欢迎,头戴黑帻身穿红袍的汉族执事官在大门口拱手迎候。正中堂院帷幕高悬,护乌桓校尉身着朱衣坐于堂前,身旁有代表汉中央王朝最高统治权威的“赤节”,院中甲兵肃立,舞乐齐欢,一派北方民族与汉族人民融合、友好的生动景象(3)。此墓葬的发现,说明汉代时宁城已成为官方重要而繁华的边市商城,揭开了万张地域上汉民族与北方民族互市的历史,万张地域因此出现了迄今为止可考的第一次兴盛。

怀安和万全两县隔洋河(古称延水)相望,《怀安县志》中也出现了万全汉代的历史痕迹:“汉武帝元封五年(前年),于今怀安县东洋河西南建马城,辖今县西部与万全县西南部”,“汉安帝(刘祜)建光元年(年),鲜卑人入居庸关,围‘护乌桓校尉’徐常于马城,度辽将军耿夔解围救之”,“魏明帝太和元年(年),汉‘护乌桓校尉’田予带西部鲜卑出塞,还至马城,轲比能率三千骑围田予七日”。怀安县文物普查时,还在良民沟村西南发现了一处新石口器时期至辽代的古城遗址。据怀安县历史研究者安华一考证,它就是作为汉代县城存在了多年的马城遗址。

年12月下旬,河北省文物考察队将万全县洋河北岸阳门堡至老龙湾一带的“假粮堆”确定为东汉墓群,这里的东汉墓曾经有百余座,发现时还有十余座,后被列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虽然宁城遗址还没有找到,但马城遗址、老龙湾汉墓群的出现,从侧面也印证了这一地域汉代时的那段兴盛历史。

西晋并一县

三国,两地同属魏上谷郡。

西晋,同属广宁郡下洛县地⑷。西晋太康元年(年),于上谷郡西部地域置广宁郡。沮阳(今怀来)、居庸二县仍属上谷郡,将下洛、涿鹿二县划归广宁郡。原广宁、宁二县并于下洛县,广宁县改称大宁城,宁县改称小宁城。“《水经注》曰:大宁地理志曰广宁也。《魏土地记》曰:下洛城西北百三十里有大宁城,又西二十里有小宁城。地理志曰:宁县也。按此则县为晋并,可无疑义。”(5)

下洛城在今涿鹿城周围,西北一百三十里正是今天张家口市的位置,故当时张家口地域以南属大宁城广宁县管辖,往西二十里正是今万全城所在,故万全地域(今万全城以南)归小宁城宁县所辖,今张家口市区的偏西部也属宁县。两汉时两地总体分属不同的县。到晋时,广宁、宁二县合并于广宁郡治下的下洛县,万全、张家口两地域开始了有确切记载共属一县的历史。

东晋多变迁

晋愍帝建兴二年(年),石勒(羯族)袭杀幽州刺史,万张地域陷入胡族,东晋元帝大兴二年(年),此地又归赵。成帝咸和(-年)中,代公拓跋纥那,与石虎一战,失败后东迁,此地被纥那占据。穆帝永和(-年)中,拓跋翳槐逐走纥那,此地又归赵。燕慕容隽(鲜卑族)破赵,幽州地归燕。秦苻坚(氏族)灭燕,此地又归秦。燕慕容垂复兴后,此地仍属燕。孝武帝太元二十一年(年),魏拓跋珪(鲜卑族)并燕、夏、北燕诸地,此地遂属北魏(6)。这就是东晋时五胡(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游牧部落联盟)乱华百年间万张地域的纷繁复杂的归属变迁。

南北朝,同属燕州广宁郡。

魏明元帝永兴五年(年),魏将山阳侯奚斤,征讨鲜卑越勤倍泥部,迁其部民两万余户置于大宁(今张家口市)。太武神麚二年(年),魏太武破蠕蠕(即柔然)及高车,将其降伏之民置于漠南,并设北边六镇,其中御夷(今赤城西北),怀荒(今张北)二镇在上谷、广宁二郡之间。万张地域属怀荒镇。

北齐文宣帝六年(年),北逐蠕蠕,恢复魏北边州郡。次年下洛置北燕州,领长宁、永丰二郡。万张地域属北燕州长宁郡(7)。

后周仍属燕州广宁郡广宁县。

唐初现外商

隋初,文帝废郡以州辖县,两地同属燕州。隋炀帝大业三年(年),又废州置郡,万张地域为涿郡(原幽州地)怀戎县(今怀来)西境。

唐贞观八年(年),将燕州改为妫州,同属妫川郡西境怀戎县。唐光启元年(年),于妫州西境分置武州,同属武州文德县(今宣化)。

唐朝初年,“诸蕃来张,请入市交易,均许之。于是修饰诸行,葺理邸店”(8)。在唐朝,已有外国商人通过北方丝绸之路来到张家口一带经商。这些人被统称胡人,在万全、宣化等地还修了多座胡人庙(9)。光宅元年,武则天即位,张家口地域的外商“商户甚多”,设“六十三行”,“九百三十肆”,“四壁有百二十九店”,“货贿山积”,十分繁荣(10)。万全县有史记载最早的村落洗马林、旧堡、阳门堡三个村也在唐朝形成了聚落。

后梁贞明二年(年),契丹攻占蔚、新、武、妫、儒五州,改武州为归化州,属归化州文德县。

后晋割赂契丹。石敬塘于天福三年(年),割燕、云十六州于契丹,契丹自是改国号为辽。

辽,重熙十三年(4年),置西京路,同属西京路归化州文德县。县内宣平堡村在辽代建立。

金四县分管

金属西京路宣德州宣德、宣平及抚州柔远、弘州阳门四县地。金世宗大定七年(年),改归化州为宣化州。大定八年,又改为宣德州(今宣化),领柔远(今张北)、宣德(今宣化)二县。史注云:柔远有得胜口(旧名北望淀,金世宗大定中,改为得胜口,在今万全城北三里)。万全南部、张家口属宣德县,得胜口以北属柔远县。章宗明昌三年(年),升柔远县为抚州。承安二年(年),置宣平县于大新镇(今万全宣平堡)。贞祐二年(4)年,升弘州(今阳原西城)所属之阳门镇(今万全阳门堡)为县。万张地域遂为宣德、宣平、柔远、阳门四县分辖,张家口属于宣德县境。

张家口堡中有始建于金代的千佛寺,是中国北方著名的十方丛林,建筑十分宏伟,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被拆除(11)。只有人口相对集中,物质生活达到一定水平时才能建造大型庙宇。千佛寺的出现,说明金代张家口堡就已形成了不小的村落。

元纳钵驿站

元时,两地同属中书省上都(今多伦)路宣德府宣平县。元太宗五年(年),元河儿浑军及回族部迁居荨麻岭(今万全洗马林),命哈撤纳怯烈亦氏统之,成吉思汗征服西夏和西亚带回的工匠与商人,波斯人、西夏人、回纥人等色目人被安置在这一带。还把工匠们组织起来,建立了纳实失局,给元皇朝贵族制作精美服饰。

仁宗延祐二年(年),改隶大都(今北京)路。至元三年(年),因地震宣德府改名顺宁府(12),宣平县仍属顺宁府,将治所由大新镇迁至辛南庄(今怀安县左卫镇西十里)。

元末,中书省是全国瞩目的京畿之地,被称为“腹里”,空前繁荣。元朝疆域辽阔,道路纵横,由一千五百多处驿站和大量急递铺组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专门接待皇帝的“纳钵”和驿站在万张地域也不少,如驿城鸡鸣驿、宣平县内的得胜口纳钵和翠平驿等。驿城鸡鸣驿、得胜口“纳钵”置有行宫,每年皇上北巡返回时都要在这里逗留。至元二十五年(年),忽必烈去往上都,驻跸于野狐岭下得胜口行宫,九月复由此还大都。当时清水河西岸至野狐岭、虞台岭一线,虽村落稀疏,但仍有一些留存至今,如荨麻岭、望虎台、石家屯、武家庄、宣平堡、牛窑沟等(13)。元朝监察御史周伯奇诗《野狐岭》有“小邑名宣平,相距两舍间”,明朝礼部侍郎杨士奇诗《过荨麻岭》有“平生不解谈孙武,也到荨麻塞上来”,就提到了万全的宣平堡和洗马林(古称荨麻岭)这两个地方。有的村名至今还保留着当年作为驿传站铺的历史印记,如万全县高庙堡乡的西腰站堡(明永乐年间建村)、张家口市沈家屯镇的腰站堡。腰站,就是设在两个大驿站之间,供急递铺兵歇脚用的小驿站。

二、明朝时期:戍边御蒙催生右卫万全城

明朝,两地同属宣府镇西路、上西路,万全右卫管辖张家口堡、膳房堡、新开口堡、新河口堡、洗马林堡五座军堡。

屯田御敌

进入明朝,由于历史环境的改变和地理位置重要性的增强,万张地域的历史面貌开始清晰起来。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元朝末帝元顺帝惠宗从大都(今北京)退往上都(今正蓝旗闪电河北岸),偏安漠北,史称北元王朝。直到崇祯八年(年)为止,北元(蒙古各部)始终与明朝对峙着,北元与明朝势均力敌(14)。蒙元经常南下骚扰掠夺,成为明朝的心腹大患,外靠蒙古、内邻京畿的万全、张家口则成为明朝的边陲要塞和国防最前哨。从洪武三年(年)到洪武二十九年(1年)的二十六年间,在朱元璋统帅下进行了八次北征。之后,明成祖朱棣又曾五次亲征。

明太祖朱元璋通过武力征讨北元,深切感受到了来自北元的威胁。于是他效仿历史上曹操的屯田经验、实行了“卫所兵制”,这是一种寓兵于农,守屯结合的建军制度。就是在沿边地区组织士兵和农民一边耕作、一边戍守,以三分兵守城,七分兵开屯耕种。利用垦种荒地,以取得军队供养和税粮。用朱元璋的话就是“无事则耕,有事则战,兵得所养,而民力不劳,此长治久安之道”。让官兵屯田戍边就得有城堡可守可居,于是明洪武十七年(年),在全国各军事要塞,设立都司、卫、所军事机构,建筑边墙、墩、台。从洪武年开始,有计划地先后15次从南直隶、山西、山东、湖广等地移民河北开荒、戍边。万全、张家口一带多从地狭人稠的山西通过官方或民间自发迁来,万张地域文化风俗与三晋大地类似就源于此。一卫有军队人,其下有千户所、百户所,卫、所属都指挥使司管辖,都司归五军都督府划片管辖。

万全右卫

明洪武四年(年),废除宣平县。在北元不断骚扰入侵的背景下,洪武二十五年诏命刘真和李彬勘定宣府共有67处关隘需筑城堡戍守,其中东路38处、西路4处、南路16处、北路4处、中路5处。西路4处是德胜口、野狐岭、东洋河口、张家隘口。洪武二十五年明朝廷在辛南庄东十里筑城(今怀安县左卫镇),洪武二十六年(年)二月,“置万全左、右卫于宣平废县”。“宣平废县卫(指万全左卫)西十里……元仍曰宣平县,属宣德府,移治于辛南庄。明初废,寻改置今卫,筑卫城。”(15)因宣平县治元朝由大新镇迁至辛南庄,故万全左、右卫同设于辛南庄东十里新筑的卫城(今怀安左卫)。万全左、右卫虽近临宣府,却均属“山西行都指挥使司”(治所今山西大同)。因德胜口“两崖峭立,一线通微,内地之重围,边关之首键。”(16)在此筑城方为“背枕长垣,面临洋水,左挹居庸之险,右拥云中之固”万无一失、防备周全的“万全之策”,故取名“万全”,“万全”一词第一次被冠名于万张地域。洪武二十六年,在得胜口南三里始筑城。建文四年(年),万全左、右卫改徙山西蔚州(今蔚县)。永乐元年(公元年)二月,改徙通州,隶属后军都督府。永乐二年(年),右卫治所正式移至得胜口南新城,于城南设得胜驿及驿传站5处。万全右卫城(今万全城)从此成为北扼野狐岭、南守宣府镇,隔洋河与万全左卫城相望,与宣府镇成犄角之势的军事要冲。“上西路与敌只隔一墙,最为要害。右卫城戒备少疏,全镇震恐。”(17)、“卫控御边陲,为东西声援。漠南有事,每当其冲,防维不可略也。”(18)万全右卫城成为宣府镇最重要的卫所城(19)。

永乐三年(年),建洗马林仓库、张家口草场,并于上营屯、阳门堡、膳房堡、张家口各建义仓三间。次年,在城东南隅建广连仓,西隅建右卫都指挥司。永乐十年(年),蒙古西面瓦剌部势力渐强,明成祖诏令筑长城,东自长安岭(今龙关东南),西至洗马林。永乐十八年(年),于张家口建巡抚行台。行台,是明朝在没有设立官府的基层,为上级官员提供的临时办公地点。在建张家口堡之前,在此建巡抚行台,说明当时的张家口已经是一个较为中心和重要的地方了。万全和张家口在明初因军事需要有了初步发展。

九边宣府

研究万全与张家口的历史就不得不说到宣化。宣化,元为顺宁府。明洪武四年(年)废府,后改称宣府镇。明成祖朱棣永乐十九年(年),明朝迁都北京,开始“天子守边”。宣府成为“南屏京师,后挖沙漠,左扼居庸之险,右拥云中之固”锁钥所寄的头号军事重地。从明永乐七年(年)开始,明朝向宣府镇派遣级别高于正二品都指挥使的镇守总兵,佩镇朔将军印(全国共有总兵62人,而总兵挂印称将军的仅8人),宣府镇各卫、所官兵均听总兵管辖调遣(20)。至嘉靖年间,宣府逐步成为明朝长城九边的重中之重,为区域中心所在。在九边中,宣府镇驻军最多,防守边墙最长,所辖城堡数量仅少于大同镇,为“极冲”之地,有“九边冲要数宣府”之说。明朝,发生于宣府镇的蒙汉冲突就有多次,较大战事有50多次。明宣德五年(年),明朝于宣府镇置“万全都指挥使司”,统辖京师西北宣府镇辖下包括万全右卫在内的15个卫、7个守御千户所、69座堡,每堡下还有属堡,如张家口堡下属高庙堡、四杰屯。明朝中后期,宣府镇军防演变为镇、路、堡、关的设置形式,将卫所分为五路镇守,后增为八路。各路设参将分守路城,下管各堡。成化十年(年),分万全左、右卫及张家口、膳房堡、洗马林、新河口、新开口、柴沟堡、怀安卫、西阳河、李信屯等16城堡为西路,西路分守参将初驻柴沟堡,后移万全右卫。嘉靖四十五年(年),以万全左卫、万全右卫、张家口、膳房堡、新河口、新开口、宁远站为上西路,上西路参将仍驻万全右卫(21)。同时,有万全右卫指挥使驻城,负责管理本卫钱粮、刑名、地方事务。明朝中前期,张家口堡虽也为战略要害所在,但也仅是一个隶属于卫的下级戍堡,西路、上西路的中心在万全右卫城。

右卫路城

万全右卫城是明朝长城防线上镇城(总兵驻地)、路城(设卫所)、戍堡(戍关口)三类城堡中的第二类,是宣府镇西路、上西路路城所在,参将驻地。它规模较大,功能完备,周长六里三十步(今实测7.04里),高三丈五尺,包砖精良,众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万全右卫城是全国至今保存最好的明代卫城。它初为夯土筑城,明正统三年(年)始包砖。明万历三十七年(年)重修并增筑南关城。清咸丰三年(年)重修北城墙,光绪二十八年(年)重修南瓮城,民国十一年(年)修补西城墙,民国十三年(年)修补东南城墙。右卫城的每一次增筑、修葺,都是在完善、增强其军事防御功能,而商业发展迹象不明显。

古今战事

万全右卫城自古为军事要地,战争频繁。在明朝抗蒙战争中,它既是遏制蒙古军攻势的战略要地,更是一坐数次挫败蒙古军入侵的“英雄之城”,仅嘉靖皇帝在位四十年间,蒙古各部对万全右卫城发动的中等规模以上的攻击就有二十七次,每次皆碰的头破血流,明朝兵部尚书赵锦曾赞颂此城为“铁壁”。其实,史上诸朝众多北方战事都经过或发生于此。“出张家口、过万全,从野狐岭上坝入蒙”成为历代中原军队远征蒙古高原游牧民族的一个重要通道和战场。当战事稍息和平来临、互市开始时,这里理所当然地就变成跨界、跨国的大商道。

早在金大安二年(0年),成吉思汗以左万户木华黎为前锋,率蒙古铁骑横扫抚州(今张北)、攻取野狐岭,金将完颜承裕怯战,退至宣平。次年(1年)三月,穿越狼窝沟黑风口、列阵于德胜口右卫城地域,激战于洋河岸边会河堡(今怀安县左卫镇西),大败40万金兵,夺取金国德兴府(今涿鹿县城),致金朝一蹶不振(22)。

明洪武三年(年),大将军李文忠率军经万全右卫地,出塞攻克兴和(今张北)。四年后,明大将蓝玉又率军经此重克兴和。永乐十二年(年),明永乐帝亲帅六军经此出征兴和,战败瓦剌部头领马哈木。正统十四年(年),万全右卫守备江福(万全右卫人),与“土木堡之变”中被俘的明英宗朱祁镇密派的军士高斌设计,在野狐岭将叛君事敌的太监喜宁擒获,将其送京伏诛。瓦剌失去向导,攻城掠物不逞,遂于明庭讲和,亲送英宗回还于野狐岭(23)

正德九年(年)九月,鞑靼小王子率5万骑兵从万全右卫新开口入长城,经怀安到蔚州等处抢掠;嘉靖十九年(年),俺答部大举入侵,由万全右卫入长城,宣府总后江恒(万全右卫人)率兵两万列阵于清水河,犹豫怯战,鞑靼兵履冰渡河,掳男女数千人北去;嘉靖二十三年(年)十月,俺答派兵3万,入塞掠夺膳房堡,被总兵官郤永挡住。俺答改从万全右卫毁墙而入,总兵官陈凤、副总兵官林樁抵御不及,俺答兵沿顺圣川(今阳原)、蔚州、浮屠峪,一路抢杀到完县(今顺平县),杀掠0余人。入冬,俺答兵又犯膳房堡,参将祁勛迎战,宣府都司指挥李彬率兵奋战。当敌兵拔应退却时,李彬挡其去路,英勇奋战,不幸阵亡。

嘉靖四十五年(年)七月,蒙古鞑靼部首领俺答的儿子辛爱率重兵攻打万全右卫(今万全镇),一代名将、宣府镇总兵马芳在马莲堡迎战。马莲堡城墙被敌攻塌,马芳不但不修,反而大开四门,偃旗息鼓,堡内空寂一片。这时天黑,敌疑怕遭伏击,在城外嚣呼达旦。马芳却在大帐高卧不理,第二天敌撤时,马芳率军奋力出击,大获全胜。隆庆元年(年),辛爱又带领数千骑兵从万全右卫入边,来报上年之仇。马芳命游击将军贾国忠、麻贵守卫右卫城,参将李世臣原地相机夹击,自己率军追击敌骑,在虞台岭激战取胜。辛爱等在回逃中又被堵截,虽然侥幸逃脱,但被杀和坠崖而死人马众多。《明史》赞誉马芳为:“大小百十接,身被数十创,以少击众,未尝不大捷。擒部长数十人,斩馘无算,威名震边陲,为一时将帅冠。”可以说,是大明王朝嘉靖,隆庆,万历三朝时担任宣府镇总兵的名将马芳用抗击俺答的胜利为军事基础换来了日后的茶马互市和蒙汉和平。

到了近代,年8月15日至20日,苏蒙联军与我察蒙骑兵支队在万全右卫城北野狐岭歼灭日军余名,万全城十三、四岁的无名“小羊倌”赶着羊群踩响了日寇的地雷阵,为战争的胜利奉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由此可见,万全右卫城确实是宣府镇最为重要的卫所城,宣府镇地方最高军事指挥机构“万全都指挥使司”,也在名称中使用“万全”二字便顺理成章。

万全区农村信息网







































武汉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北京中科医院好不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angjiakouzx.com/zjkszy/951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