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志达做客抡才书院讲张家口北部本土文化和

吴志达做客抡才书院讲张家口北部本土文化和本土文学

抡才书院文化沙龙举办三年多来,人们对张家口本地历史和“本土”文化有了更多的认识,但讲本地文化与本土文学这还是第一次。他说,人类的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化文明,它是民族繁衍生息的根基血脉。每一个地域都有它别具风情的地域文化文明,张家口北部(即坝上)的文化是以游牧民族特色文化为主导,是大气磅礴的文化,是开放包容的文化,是可以产生伟大文学作品的文化。他讲述了坝上作家群的产生并列举了他们的作品,让人耳目一新。在这次沙龙活动中,吴先生对坝上历史和文化的探讨,及胡明等人的相关补充讲解,使沙龙好友们还搞清了坝上人的来源和坝上村庄产生与变迁的百年历史。吴志达先生籍贯河北沧州,生于沧州,长于坝上张北县,在坝上(口外)高原的风雨中长大,是坝上的土豆莜面养育起来的本地作家。下面是吴先生所讲的主要内容:

一、张家口北部(坝上、口外)本土文化

一个民族的文化文明,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是民族生存和振兴的不竭之源;而地域文化文明,则记录了地域沧桑经历、特有的地域文明,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文化就在身边,我们与文化密不可分。这个文化不是典型文化——识字不识字——的“文化”,是非典型的广义“文化”,它产生于人类各种各类活动、以及生存空间和生活活动中,具有普遍性、通俗性的特质,受到约定俗成的固定和认同,具备不受历史变迁干扰的稳固性,形成人们的生活意识准则、行为操守准则、以及民间艺术准则等等,并且流传和传承。

1、独特的地域环境。

张家口北部实指现在的行政区划张北、康保、尚义、沽源四县,河北省测绘局一九八一年出版的《河北省地图集》表述:张北县位于张家口市以北,属内蒙古高原的张北台地南缘,俗称“坝上”,海拔—米,面积平方公里,历史上是匈奴、契丹、辽、金、鞑靼诸部落的游牧地……。坝上四县总面积平方公里,海拔平均高度米以上。

2、文化的归属性

在相当长的时期,张家口北部为单一的游牧文化文明。打破游牧文化独统张家口北部地域局面的决定性因素就是坝上(口外)土地放垦。《察哈尔蒙古族史话》记载:清朝放垦土地大体经历三个阶段:限垦阶段、部分放垦阶段、全面放垦阶段。顺治、康熙、雍正三朝严格限制内地汉族农民垦殖人数,限制蒙汉之间交往,理藩院规定:“口内居住旗民人等,不准出边在蒙古地方开垦地亩,违者照私开牧场治罪。”但是限垦政策并没有得到认真贯彻执行,主要原因是蒙古王公贵族为了获取地租利益;二是清朝屡次对准噶尔用兵,急需就近开垦解决军粮供应。雍正二年(年)清朝政府正式准许察哈尔蒙地招垦,并在张家口、独石口、多伦三厅设置移民管理机构,其中仅张家口、独石口两厅在雍正时期就新开垦土地.43顷(每顷百亩)。加上旧垦地,共有垦地.99顷。自乾隆初年起至光绪初年止,清朝政府鉴于察哈尔草原开垦土地规模日益扩大,企图禁垦和控垦,但是屡次禁垦、控垦不果,察哈尔地区存在“大粮地”、“驿站地”、“厂地”、“代米地”等名目繁多的垦地。年清朝政府签定了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向帝国主义列强赔银四亿五千万两,在这种形势下清朝政府实行了“移民实边”政策,以开垦蒙地所得收入弥补严重财政亏空。年10月在张家口设立了办理察哈尔右翼四旗以及张家口、独石口、多伦三厅垦务的察哈尔垦务总局,从年至年仅察哈尔左右两翼蒙地就放垦两万六千余顷。年2月北洋政府内务部、农商部、财政部、蒙藏院共同制定了“蒙古土地开垦奖励办法”,年又公布了“关于边疆地带土地制度”,掀起移民到察哈尔草原开垦土地的又一个高潮。年设治宝昌县,将太仆寺旗左翼牧群的东部和东北部牧场全部划归宝昌县放垦垦,正蓝旗大部,正白旗、镶白旗南部划给沽源县放垦。

土地开垦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政府组织的,一种是流民迁徙而来。大批来自直隶、山西、山东等地的移民和流民拉家带口带着耕牛农具种子鸡猫狗猪,磨盘炒锅等生产和生活的工具器物,千里迢迢来到坝上草原,建立村庄,开垦草原为土地,当游牧者的毡房被农耕者的村庄代替,当莜麦、马铃薯、胡麻、谷、黍等庄稼收获的时候,张家口北部传统的本土文化——游牧文化就被融合,张家口北部本土文化的内涵呈现多元化和丰富性。农耕者带来了呜哩哇啦的各地方言、民俗民风、民间故事和传说、各种哼哼吱吱、各种腔调的民谣小曲小戏,还有财神爷、灶王爷、关老爷。这就是文化!随着移民流民东来西来北上的匆匆脚步,随着绿色的或者是枯黄的草原牧草在?头铁锨铁犁铧下的倒伏,游牧者的传统的游牧生产和生活被搅扰的不得安宁,游牧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挑衅挑战,外来的农耕文化和张家口北部本土的游牧文化强烈冲突。随着农耕者的源源不断,察哈尔草原大片优良牧场在耕地面积日益扩大的情势下不断萎缩,牲畜蓄养量锐减,失去草原的游牧者不断后退、迁徙。根据《察绥蒙民经济的解剖》一书记载:“蒙古自建省设县移民开垦以来,盟旗权利,蒙民生计,均为剥削殆尽,蒙人深苦无法生存。”清朝、民国放垦蒙地的政策遭到游牧者的强烈反抗,土地纷争不断,械斗争夺,狱讼不断。乌蒙六旗联名反对开垦;伊盟各旗“始报终抗”;准噶尔旗蒙众武力抗垦;察哈尔蒙众自发反垦斗争此起彼伏。我大家所熟悉的“嘎达梅林”的故事,虽然不是发生在察哈尔,也是反对垦荒的旁证。

在这种水火不容、冰火两重天的情势下,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文化能够和平共处吗?!“文化”在这个时期也处于冲突时期,哦,你把我的草原变成耕地,让吴我失去生存之地,还弄来一堆什么叫做“文化”的乱七八糟,还把你们的“爷”——财神爷、灶王爷、关老爷也弄来,还要给“爷”盖庙!游牧民族信仰的本民族文化文明,信仰的是喇嘛教和成吉思汗。文化与文化的冲突是个长期过程,这个过程让不同文化信仰的不同民族都经历了文化痛苦和熬煎,真正融合了,历史如白驹过隙。

人有两个基因,一个是生物基因,一个是文化基因。生物基因是先天性的,决定种族归属和生命质量;文化基因具备后天性,决定精神认知。因此吴先生认为人有两个故乡和两个家园:出生的故乡,文化故乡;祖先家园,精神家园。你在哪里生活,你就是哪里的人,文化的归属性入侵性很强大,就拿他本人来说,如果以祖籍籍贯划分,是沧州人;但如果以文化属性划分籍贯,就是张家口北部本土人!故乡老家只是他从父母亲嘴里知道的出生地,仅此而已。忘记祖宗祖根大逆不道,可是文化又让我们对祖宗祖根一无所知,所以不在故乡老家出生、很少回故乡老家的下一代,履历表上就剩下一个和其他人一样的表示一下家族血统的地名籍贯,并不知道祖宗祖根为何物,文化归属,让人真真正正地背井离乡。

3、张家口北部本土文化的特点。

张家口北部特殊地域的自然环境恶劣艰苦,在这里生存了几百上千年的游牧民族,积累了丰富的生存技能经验,外来的农耕者在学习生存技能经验的同时,不可避免要受到游牧民族文化的潜移默化;张家口北部(坝上、口外)的男人女人普遍皮肤粗糙、高大健壮,不是纯农耕者的体征,——这是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通婚、人种变异改良的结果,代代繁衍,谁还知道谁的祖先是外来的农耕者?!张家口北部人普遍嗜好烈性烧酒,酒精度数越高越好,爱喝60多度的草原白酒(本地人称“蒙倒驴”),大碗喝酒大块吃手把肉,这是游牧民族的典型饮食习惯;张家口北部口语语言有不少本土口语语言不能用汉字书写,比如:撒个(音译),是把活儿、把事儿彻底干完不留尾巴、或者是把饭全部吃掉不要剩饭等意思;还有说这个小孩招人喜欢——茄踏(音译),这两个字怎么写?没法写,类似口语在张家口北部语言里不少,只能听话听音儿,知道什么意思,但是就是不能书写,很可能是游牧民族的遗留语言;流行于张家口北部本土的“二人台”又称为“丝弦坐腔”,“坐腔”受游牧民族情歌、牧歌、长调影响很深,所以民间本土又称之为“蒙古曲儿”,改称“二人台”是近七八十年来的事情。这就是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相互融合的典型范例。许多,不一一列举。在漫长岁月里,迁徙而入的农耕者成为地地道道的张家口北部本土土著民,忘记了回故乡老家的路。其实,最初的汉族先民们从天南地北历尽路途艰辛走进“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茫茫敕勒川的时候起就注定了“入乡随俗”的命运。

张家口北部本土文化小结:张家口北部(坝上、口外)是一个本土特色显著的文化区域,有古人类、古建筑遗址,保存了古长城、古商道、古战场……白云苍狗,沧海桑田,见证了时代变迁、岁月风云,并且接受了长城边塞文化的特质,形成了独特的本土文化特征:粗犷、豪放、直率,淳朴,实在、耐受,讷于言辞,重于行动,“安于义理,厚重不迁”。既保持了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文化精髓,又兼有长城边塞文化的慷慨豪放,以广泛兼容性和宽阔包容性的特质,形成张家口北部(坝上、口外)独特的本土文化。吴先生认为,张家口北部本土文化同时也是张家口地域文化的主流文化。

二、张家口北部(坝上、口外)本土文学

1、张家口北部本土作家群和本土文学作品

吴先生认为:很长时期,张家口北部本土文艺强,本土文学与以流传甚广的二人台“烂席片”、张北快板“戳咕咚”为标志的本土文艺比较,本土文学弱。张家口北部本土文学形成的标志文学作品是老作家宫克一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题材的短篇小说《骏马飞腾》,宫克一在坝上生活多年,对草原和牧民的生活相当熟悉,短篇小说《骏马飞腾》问世后产生轰动效应,河北人民出版社特邀坝上马画家刘生展创作完成连环画册(发行量八十万册)、年画十二条屏,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动画电影,片中插曲制成唱片发行,快板书家梁厚明改编成快板书《犟姑娘》,全国演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短篇小说《骏马飞腾》叙述故事虽然遵循了当时尚未结束的“文革”意识形态主题的原则和规范,但是小说表现出的生活气息和对草原景色对马的描写,让人耳目清新,尤其是刘生展在连环画册中对马和人物的精彩描绘,让人为之振奋。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学热”的潮流开始,张家口北部曾经出现过本土文学作者群,产生了部分优秀的本土作家和本土文学作品:樊殿武(尚义,代表作中篇小说《秋雪》,出版有中短篇小说集《秋雪》)、刘满旺(张北,代表作中篇小说《远去的白雪》,出版有中短篇小说集《远去的白雪》、精短小说集《飘向远方的歌唱》)、南谏君(沽源,代表作中篇小说《后草地之夜》,出版中短篇小说集《后草地之夜》、长篇小说《大淖》);吴志达(张北,代表作中篇小说《罂粟妖艳》、短篇小说《葵花》,出版个人文学作品集《葵花长在高处》,长篇小说《昨日入城市》、史诗长篇小说《边塞狼烟》);郭郛(沽源,出版长篇小说《无峰驼》)。张家口北部形成了本土小说作家群体,张家口北部本土文学是在张家口北部本土文化的大背景下产生的,所以体现和展示了本土文化的特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风格粗犷、苍茫,刚性。

还有两位从张家口北部走出去的重要作家胡学文(沽源)、崔靖(张北,笔名阿宁)。胡学文是土生土长沽源人,他留给张家口北部本土最精彩的文学作品是现实主义中篇小说《秋风绝唱》,在刊物刊登后又被《小说月报》转载,在中国文学界有影响。学文后来调入河北省作家协会任副主席,写出《麦子的盖头》、《极地胭脂》、《从正午开始的黄昏》等一批中短篇小说,不乏获奖作品,其中中篇小说《从正午开始的黄昏》获得中国作家协会年颁发的“鲁迅文学奖”。崔靖比较早地调入保定市文联任文学刊物《荷花淀》编辑,写了一批中短篇小说,中篇小说代表作《美国姑娘王丽莎》、《一百条毛巾》等,长篇小说《天平谣》,本人曾获得河北省“德艺双馨文艺家”称号,小说调侃味道浓厚,后调入河北省作家协会。崔靖的小说注重和善于写生活在城市里的各种人物。

2、以吴志达现实主义本土史诗长篇小说《边塞狼烟》为标志,张家口北部本土小说已经走出本土

张家口北部本土文学作家群的本土文学创作,遵循和坚持传统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中国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源远流长,现实主义经典作品层出不穷。但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现实主义被边缘化、被冷落,读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意味着落伍、僵化,遵循现实主义写作方法,是跟不上社会潮流。衡量文学作品的标准就是卖钱没卖钱、卖了多少钱。韩寒、郭敬明的作品因为卖了钱被崇拜追捧,出现一大批以挣钱为终极目的的流行读物写手,制造了一批今天写了、明天就是文字垃圾的“东西”。中国文学界不少作家在郭敬明、韩寒面前表现得很不自信,很不成熟!

吴先生在写作第一部长篇小说《昨日入城市》的前十年里读了近百部中外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并且花费整整五年时间把前苏联著名作家肖洛霍夫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史诗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四部,一百二十万字)读了五遍,把中国史诗长篇小说《红旗谱》读了三遍,真正掌握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长篇小说《昨日入城市》作家出版社出版后,引起中国文学界的







































白殿疯图片
青海治疗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angjiakouzx.com/zjkszy/365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