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眼界张家口的民俗社火

  宣化王河湾挎鼓

  王河湾挎鼓,源于宣化区春光乡北门外的王河湾村、四方台村及双庙乡赵家姚村及附近的民间艺术,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俗称“煤油拉子把式”。年,有一位叫刘龙的人借鉴中国其他鼓的优点,结合本村挎鼓的形状、特点,制作了木梆、皮面的八面挎鼓,新做成的鼓因材料的改变,音色动听,形状变成了中间粗,两头略细的形状,具有一定的观赏性,同时又买了两副镲,正式成立第一个鼓班,叫“三关社”,由于新做的挎鼓形状美观,音色动听,受到了当地农民的喜爱,他们经常在节日期间聚集起来表演,形成了自锵的节奏特点和表演风格。

蔚县拜灯山

  “拜灯山”民俗社火活动,源于蔚县宋家庄镇上苏庄村。产生于明朝嘉靖年间,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表现形式独特、民间民俗文化氛围浓郁。活动的基本内容由四部分组成:一是点灯山;二是拜灯山;三是耍社火;四是唱大戏。经有关专家考证,其原生态面貌明显,民俗文化内涵深刻,民间艺术品位较高,集祭祀、民俗、娱乐为一体,在蔚县乃至河北省的民俗社火中占有重要地位。

  阳原曲长城背阁

  背阁是流传于阳原民间的一种独特的舞蹈形式。从最早作为祈福娱神的舞蹈,经过几百年的传承和完善发展,现在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喜庆娱乐表演形式,每逢年节都要进行表演。早时间,大人带着孩子看红火,因为孩子小看不到,大人就让孩子骑在大人肩头。阁就是做一木架,也就是阁,用一条粗布带把孩子的上身和腿与架子捆好,再绑在大人的背上。演出时大人随这音乐的节奏做舞蹈动作,小孩也要随着大人进行扭动,表演。乐队的乐器,曲牌与踩高跷乐队基本相同。背阁还有单,双之分,单背阁是一个大人背一个小孩,双背阁是一个大人背两个小孩,难度更大,非常精彩。

  怀安九曲黄河灯

  九曲黄河灯也称黄花灯,主要分布于怀安县东部北部农村。九曲黄河灯不但很美而且很好玩,它是一个很大的连环灯阵。做法是,先用一人高的高粱秆捆成个把子,然后按照九宫图谱,竖栽在固定的灯场上,做成边长33米的正方形,每边分布19个点,横竖交叉形成个点,每个点设一个灯,再加上3盏门灯和一盏天灯,共盏灯,代表人间一年天。每个高粱把子顶端放置灯碗,用红、黄、蓝色薄纸裱成灯罩。入夜,所有灯盏一同点燃,游人便可从入口处进去游逛。灯阵还配有龙灯、高跷队、狮子舞、旱船队的表演,锣鼓喧天,祈福美好生活。

  涿鹿绕花

  在涿鹿县河东镇张各庄村,每到逢年过节,一种传承了一百多年的民俗---绕花,便“盛开”其壮观程度堪比烟火晚会。相传,绕花最初是南方一位老羊倌用来驱赶野兽、保护羊群的。后来他将此项民俗表演技艺传给了涿鹿县张各庄村民邢占春。之后,经过几代传承人在原有基础上反复改进,不断增大花笼体积,增加燃料和生铁量,逐步形成现在极具冲击力和震撼力的绕花表演模式。绕花在表演时用钢丝绳将装满燃烧着的铁屑、木炭花笼捆在花秆顶部,由七八个壮汉用力转动花秆,引导花笼旋转,使其中的木炭极速燃烧化铁为水飞出花笼,甩向场地四周,形成直径达40米左右的火瀑金花。产生的“仙女撒花长裙舞,流星飞瀑珠玉溅”般的瑰丽效果让人目眩神迷。

  万全打棍

  打棍是万全区绝无仅有的独具特色的汉族民俗舞蹈。据传,清朝同治年间(迄今有一百五十年的历史),万全龙池屯村出了个镖头叫宋林,专为宣化府到大同做买卖的商人保镖。宋林突发奇想,在万全的民间社火中融进一些武术元素并将一些棍法授给艺人,这以后,打棍便一年一年流传下来。打棍的棍法自然多变,有二龙头、大十字、老八点儿、三点头、三十二下、霸王奉鼎、北棍、单棍等近二十种打法。开打时,双方将领各带一队人马,彼此念几句开场诗,道明开战缘由,接着便各自摆开阵势,兵对兵、将对将,用多种棍法穿插开打。因其气氛热烈,场面惊险,故而被作为压轴表演,深受人们喜爱。

  链接

  春节

  春节俗称“过大年”,是张家口最讲究、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正月初一的前一天,即腊月三十(小建廿九),俚语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之说,也就是理发,刮脸,修“门面”。同时扫除庭院,清扫、粉刷家室。届时,各家洗家物,擦玻璃,贴对联,挂年画。立柜躺箱上的铜饰件也擦得可以照人。

  年夜饭熬年

  除夕夜晚,全家欢聚一堂,吃年夜饭,也即“辞岁饭”。饭后,大人孩子把旧衣服统统换掉,穿戴一新。小孩们点花放炮,到处呈现出一片辞旧迎新的欢乐气氛。这一夜,通宵不得睡觉,叫做“熬年”。第二天早晨见面,晚辈先向长辈问好拜年,长辈给晚辈压岁钱。初一到初五,凡邻居、街坊、朋友、亲戚、同事见面都握手问好,共祝新年。

初一到十五的传统习俗

  大年初一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到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这一习俗,除夕前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盛废水,当日不外泼。新年里也不可以打碎家具,打碎了是破产的预兆,得赶快说声“岁(碎)岁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

  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但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在过去,一家人也会选择这一天拍张全家福。

  大年初三又称赤狗日,与“赤口”同音,通常不会外出拜年,传说这天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不过这个习俗早已过时,因为现在人们难得春节团聚,对此已经淡化许多。

  大年初四是祭财神的日子,过去,老板想将某人“炒鱿鱼”,这天就不请他来拜神,对方也就心知肚明,自个收拾走人。还有传说说,灶王爷这天要来查户口,因此也不宜远出。

  大年初五俗称破五,要“赶五穷”,包括“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鞭炮从里往外放,边放边往门外走。说是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都轰将出去。这天,民间通行的食俗是吃饺子,俗称“捏小人嘴”,天津人破五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吃饺子,而且菜板要剁得叮咚响,让四邻听见,以示正在剁“小人”。

  大年初六,商店酒楼才正式开张营业,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亚于除夕的境况。传说这一天最受欢迎的是当年满12岁的男孩,因为12是6的二倍,这叫六六大顺。这一天,每家每户要把节日积存的垃圾扔出去,这叫送穷鬼。

  大年初七是人日,即人的生日。根据《占书》记载,由初一开始,上天创造万物的次序是“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所以初七就是人日。这天,香港市民喜欢吃及第粥,所谓及第,是希望科考状元高中。人日要尊敬每一个人,连官府也不能在这一天处决罪犯,家长也不能在这一天教训孩子。

  大年初八是谷日,传说是谷子的生日,也叫顺星节,传说是诸星下界的日子,天空星斗出得最全,如果这天天气晴朗,则预示这一年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

  大年初九,民间习俗是玉皇大帝的诞辰,要举行盛大的祭天活动。台湾新竹不少信众要到主祀玉皇大帝、拥有二百多年历史的天公坛,向天公祝寿,并且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平安健康。

  大年初十是石头的生日,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要祭祀石头。在山东郓城等地有抬石头神的说法。初九夜,人们将一瓦罐冻结在一块平滑的大石头上,初十早晨,用绳系住瓦罐的鼻子,由十个小伙子轮流抬着走,石头不落地则预示当年丰收。

  大年十一是“子婿日”,是岳父宴请女婿的日子。初九庆祝“天公生日”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还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费,就利用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儿,民歌称为“十一请子婿”。

  过了正月十一,人们开始准备庆祝元宵佳节,从正月十二开始选购灯笼,搭盖灯棚。童谣是这么唱的:“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灯。”正月十五就是“元宵节”了,它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大地回春的夜晚,又称为“上元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这一天少不了还要吃元宵、汤圆。正月十六夜则是小孩的节日,所有的小孩拿出自己的灯笼对着别人的重重一撞,然后笑哈哈的看着别人的灯笼着火,这个叫做“碰灯”。讲究的是今年的灯笼不能留到明年,必须以“碰灯”的方式销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angjiakouzx.com/zjkszy/1255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