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太平鼓的起源和由来
太平鼓起源久远。因为它小巧玲珑,而且又单面蒙皮,构造简单,所以它比铜鼓、战鼓等其他鼓类产生的还早。有学者研究,太平鼓起源于魏晋时期,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了。
关于太平鼓的由来,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唐太宗李世民率兵东征高句骊,旧扶余国遗民翘首以待,不料唐兵却在辽河一带惨遭失败,折损大将数员,兵丁数十万。扶余国亡国于高句骊,旧地遗民以本地习俗打起太平鼓,祭奠大唐阵亡将士,此后世代沿袭,逐渐流传开来。《燕京今古琐闻录》中记载:“相传太平鼓发源于唐武则天,每与爱侣作乐时,几令宫女打太平鼓,以遮淫声外溢。”我们知道,任何娱乐形式开始都产生于民间,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和创作的结晶。只有在民间饰演的相当成熟了,才能被选拔或推荐到宫内,供皇上和王公大臣们娱乐欣赏。所以,说太平鼓“发源于唐朝武则天”的说法是错误的。考古学家从唐代墓穴出土的文物中,也发现了类似太平鼓的实物。因太平鼓多为追祭亡者,祈祷天下太平,或祝福、贺喜、庆祝丰收,是谓“太平鼓”。
太平鼓唐代已有。鼓在宋代理学的压抑下,仍在缓慢发展,不过,此时的太平鼓已被称为“打断”。明代又恢复“太平鼓”的称谓。相传,单皮鼓最早是满族人打猎的用具。猎人们在围剿猎物时,一边敲鼓一边围追,在缴获了猎物以后又边击鼓边载歌载舞,来表达人们喜悦的心情。太平鼓还是巫师跳大绳作法时的道具。清杨宾在他的《柳边记略》中所说:“满人有病必跳神,……跳神者……以铃(腰铃)系臀后,摇之作声,而手击鼓,鼓以单牛皮冒铁圈,有环数十枚在柄,且击且摇,其声索索然。”清代乾隆盛世时,汪启淑的《水曹清暇录》卷八记载:“内外城皆尚击太平鼓,盖以铁条作腔,糊茧纸,用箸击之,缀铁连钱,随击随摇,铮铮有声,新岁尤甚,在处闻鼓咚咚。”载涛、恽宝惠《清末贵族之生活》一文中也说:“萨满乃头戴神帽,身系腰铃,手击皮鼓(皮蒙于圆铁圈上,下有把可持)。”清代李声振《百戏竹枝词》载:“太平鼓,形圆平,覆以高丽纸,下垂十余铁环,击之则环声相应,曲名《太平年》,农人元夜之乐也。”清人何耳《燕台竹枝词》载有:“铁环振响鼓蓬蓬,跳舞成群岁渐终。见说太平都有象,衢歌声与壤歌同。”钱载咏作《太平鼓》一诗:“鞔得为卷茧纸轻,左持右击伴铜音。喧如答腊高低节,响彻胡同内外城。”
太平鼓发源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东北三省,但广泛流行于内蒙古、陕西、甘肃、河北、北京、安徽、浙江、福建等省区,是满、蒙古、汉等民族喜闻乐见的打击乐器。就全国而言,太平鼓的种类很多,我们京西一带都是有鼓柄的单面鼓,单面鼓又分椭圆形、圆形和团扇形;内蒙一带多是双面鼓,鼓框比较高,鼓面直径不太大,一个人斜挎着玩耍;双面鼓里还有一种细腰鼓,也叫羯鼓,是过去羯族少数民族玩耍的太平鼓。甘肃一带人们玩的太平鼓,类似于我们的大板鼓或铜鼓,不过,他们的表演形式与我们有所不同。
二、左卫太平鼓的传承与发展
据史料记载,太平鼓原为满族打击乐器,明代传入关内。清代在华北地区广为流传。因为太平鼓是满族人民发明创造的一种娱乐形式,是萨满人的专利。所以,当满清入主中原后,竭力推波助澜,使太平鼓的普及范围扩大到安徽、浙江、福建一带。特别是清朝的康乾盛世,满清政府大力推广太平鼓,以此来歌颂大清,粉饰太平。左卫距宣化府比较近,又是宣府西边的一个重要卫城,饰演太平鼓,必有“近水楼台先得月”之优势。从太平鼓的形状、结构和表演形式上看,我们与北京门头沟的太平鼓基本一样,说明我们左卫的太平鼓,与京西太平鼓同属于一支。因而,左卫太平鼓应在清朝初年(康熙或乾隆年间)就有了,早于志书上记载的清末民初。
传统的太平鼓舞蹈规模不大。开始是富家子弟玩耍的一种工具,后来传播到普通老百姓,经过当地艺人的再创作,使之不断完善,成为群众自娱自乐的民间舞蹈形式。日伪时期,人民在日寇的铁蹄之下艰难度日,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成天兵荒马乱的,哪有“太平”可言。所以,人们不再玩耍太平鼓,太平鼓也随之销声匿迹。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为庆祝解放,左卫的太平鼓艺人走出庭院,来到大街上,加入了游行的队伍,太平鼓从此才变得壮观起来。解放初期,太平鼓一度处于鼎盛时期。每遇重要活动,都有太平鼓表演。过去,左卫各个街都要耍社火,逗红火,除了“北街的悠千西街的火”,还有背架子的,就是一人穿着皮袄,背着鞭炮,边走边响,很是壮观。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六,左卫天天都耍太平鼓,随着社火队伍表演,每天都要把四条大街转个遍。“文革”中,因为它粉饰太平,消磨革命斗志,就把它当成“封资修”的黑货而禁锢,一直停演到现在。
王耀先是左卫太平鼓的世家。据他介绍,他的太爷王画就是玩太平鼓的好手,太爷传给爷爷王振记,爷爷传给父亲王佩林,父亲传给他,他又传给儿子王占富。王耀先、王占富父子俩又是民间画匠,所以,他们都亲手制作太平鼓,糊表后在鼓面上画花鸟虫鱼等吉祥图案。他家曾保存着一个太平鼓,上面绘的是“五福捧寿”,即边上画着五个蝙蝠,中间是一个寿字图案,寓意深远。就是这个太平鼓,前几年当破烂给卖了。现在回想起来,感到很是可惜。
三、太平鼓的制作和耍法
所谓太平鼓,是群众向往太平安乐而制作的一种民间打击乐器。左卫太平鼓呈圆形,鼓面直径37厘米,鼓框宽2厘米,鼓柄总长50厘米,柄端30厘米处,按圆周均匀分布焊有四个半圆形铁环,每环上各套着2~3个直径8厘米大的小铜片。鼓柄下端缀一个红色缨穗,以起装饰作用。在以铁制成的圆圈上,先裱一层麻纸,横竖绷上几条麻,再裱上三层麻纸。晾干后形成一个铁壳,里面的麻起个耐敲的作用。鼓面上绘着“太平”、
“吉祥”、“五福捧寿”等字样和图案。鼓圈与铁柄相连,把上套有铁环及铃当,摇动能发出“嚓嚓”响声。鼓槌用竹条加火烤成勾状,末端亦缀缨穗,以勾背击鼓。
太平鼓是左卫民间迎春颂年的一种舞蹈活动,一般每队八人或十二人,也有二十人者。表演者左手持鼓柄,右手执一藤条鼓鞭敲击鼓面,并同时震动铁环作响。表演时,男、女两队穿插行进,边舞边敲鼓点,打击出各种节奏。敲鼓可击鼓心、鼓边、鼓框或鼓背,击法有打、抽、叩、按、抖等,并同时振动铁环作响。太平鼓有严格的舞步和队形。有追鼓、圆鼓、斗公鸡、捉蝴蝶、拉抽屉等队形变化。太平鼓还有音乐伴奏,主要是《鬼拉腿》、《大顶缸》等民间小调。太平鼓是一个艺术表演性很强的民间舞蹈,既可在社火活动中表演,也可加工成舞台节目演出。
为了挖掘这一传统文化项目,左卫镇中老年文化艺术团向太平鼓的唯一传承人,今年84岁高龄的王耀先老人请教,其子王占富又亲身指导,手把手地教她们动作要领和要求。经过几天的苦练,终于把几乎绝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活龙活现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左卫的太平鼓,分男女两队,男演员身着绿色彩装,头上箍着白毛巾;女演员身着红色彩装,头上梳着两个辫子,扎着红绸。男女演员从两个不同方向同时入场,先是队形互相穿插行进,走十字,转圆圈,来回左右敲击鼓点:“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演员们在敲击鼓点的同时,扭动腰肢带动鼓柄发出“嚓嚓”有节奏的声响。表演中,男女演员互相戏耍挑逗,眉目传情,暗送秋波,有冲破封建禁锢、追求恋爱自由之情,也有祈求上苍风调雨顺、歌颂太平盛世之意。表演中的转圆圈,类似于草原上的篝火晚会,男女青年围着熊熊燃烧的篝火载歌载舞,欢乐开怀,使人浮想联翩。末了,男女演员双双入场,表明他(她)们情投意合,喜结良缘,你就等着喝喜酒吧。
太平鼓多用于舞蹈伴奏,常配合舞蹈动作敲击,边敲边舞。表演形式有单人、双人和集体等多种,通常在农历正月新春或元宵佳节的喜庆活动中表演,是群众性的文化娱乐活动。太平鼓既是乐器,也是舞具。咚咚的鼓声、飘舞的红缨,更增添了节日气氛。太平鼓在当地的岁时民俗活动中很吸引人,百姓们击打太平鼓更是对太平盛世国泰民安的期盼。打太平鼓不仅可以烘托节日气氛,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折射出左卫一带的节庆习俗。
大型公益图书征集历史文化、诗歌、茶文化原创稿件
日前由《张家口原创阅读》与《张家口生活》辽宁最好的白癜风医院甘肃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angjiakouzx.com/zjksxs/5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