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的年味儿春节的10个传统习俗大

大年,即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传统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过去,人们称春节为“三元”: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元”是开始、第一的意思。张家口过春节的传统习俗你了解多少呢——蒸年糕春节前,各家就开始打扫房屋、院落,拆洗被褥,剃头理发,购买花灯花炮,做豆腐、压粉条、备酒菜,动“干锅”(油锅)炸年货、蒸年糕,数量非常多。数量多,主要取“富余”之吉义。富有人家杀猪宰鸡,灌血肠、炸丸子、熏猪头,民间叫“办大年”。在“办大年”的食品中,有一种与过年有特别关系的食品就是年糕。这是一种面糕,因为性粘,本来称为粘糕。但由于“粘”与“年”谐音,“糕”与“高”同音,吃了“粘糕”就会“年高”,一年内就会大吉大利。正是为了讨这个口彩,图个吉利,所以,做年糕、吃年糕的习俗延续至今。贴春联贴春联能美化生活环境,是我国劳动人民迎春活动的一个民俗特色。春联起源于战国时期,当时百姓过春节悬“桃符”,即在桃木板上画上神荼、郁垒两个神像,挂在门两旁,以此二神来镇邪,俗称“门神”。到了公元多年的五代,后蜀宫廷有人在桃符上题写春联,内容都是些吉语佳话,文字工整,长短对偶。如蜀后主孟昶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被史学家认为是我国最早的春联。此后,文人学士群起效仿,题写春联之风逐渐流传开来。进入腊月,张家口的人们就开始买红纸写春联。过去,街上专门有会书法的人摆摊写对子,只收一些“润笔资”。现在,有些城镇街道及农村每年都组织毛笔字写得好的人,义务为群众写春联。大年三十,人们先将庭院打扫干净,然后将门楣上、柱子上、窗棂上都贴上鲜红醒目的春联,以此来点缀新年,烘托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春联的内容,一般都是喜庆的,如:“门迎春夏秋冬福,户纳东西南北财”、“和睦添福满堂喜,平安增寿阖家欢”等等。正所谓“大年下的对子——自念吉庆”。贴福字张家口民间还有在门上贴“福”字的习惯。还有人故意把“福”字倒贴,取其“福到(倒)了”之意。这种贴法源于清代恭亲王府。有一年过春节,大管家写了许多“福”字让人贴于府门、库房等处。有个家人不识字,将府门上的“福”字贴倒了,恭亲王见后大为恼火,将管家叫来问罪,管家能言善辩,跪在地上解释道“奴才常听人说,王爷寿高福大造化大,如今福真的到(倒)了,实乃吉庆之兆。”几句话把恭亲王说得转怒为喜,并重赏了管家和家人。后来,民间有人效仿,也将“福”字倒贴。“福”字不论正倒贴,都是一个顺从安分、富贵祥和的字眼,它表达了人们一种美好的愿望和懂憬。除了贴福字,还要贴年画、贴窗花(剪纸)、横头(横批)、大纸……微风中,飘飘摆摆,烘托出一种更加浓郁的年味气氛。上供打扫院、贴完对联、福字以后,在院内摆上供桌,放上香炉,摆上瓜果、点心等供品,燃上三炷香,开始上供,主要供奉喜神、财神、贵神及上界诸神。过去,除普遍供奉外,还要举行家祭,到各处做焚香、叩头祭祀。家祭的顺序是:先天地爷,然后是家堂、灶君、其它诸神。如:有磨房的人家在磨房里供奉“白虎神位”;有水井的人家在井台上供奉“井泉龙王神位”;饲养家畜的人家,在畜圈处供奉“马王爷神位”,最后才祭祀列祖列宗。迎喜神张家口有些农村,大年初一吃过早饭后,村里组织男女老少,带上香、纸,牵上自家的牲口,到村外有喜神的方位迎喜神。因为喜神每年所在的方位不同,具体到哪个方位,得由村里的历算先生指点。到了喜神方位,点上一堆火,由组织者焚香烧纸,并把一幅写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对联放到火中焚烧,人们大肆叩拜,祈祷在新的一年里喜神临门,万事亨通,福禄吉祥。举行完仪式后,敲锣打鼓,鸣放鞭炮。如果组织社火队,还要“道诗句”:“今日喜神在西南,下马跪拜求平安。保佑咱村年景好,天天都把喜事添。”然后,人们把喜神接到村里,恭恭敬敬地放到三官爷跟前,再行跪拜之礼后,迎喜神活动也就完毕。燃放鞭炮“噼噼啪啪”的鞭炮声震落一年的尘埃,农家又迎来一个盈实而丰硕的年。过年燃放鞭炮,相传此举是为了驱逐“山魈”。山魈是古时深山里的一种独脚鬼怪,十分凶恶,每到年头岁尾就出来伤害人畜。但它有个致命的弱点,就是最怕响声,人们就用烧竹子的办法制造响声来吓跑它。唐朝时有了火药,又将火药装入竹筒,做成爆竹(后用纸制筒)。现在,人们已不信什么“山魈”了,但还是习惯在春节燃放鞭炮,用响声来增加节日气氛。所以从大年三十到初一,鞭炮声此起彼落,一直响个不停。如今,光响鞭炮已不能满足人们过节的需求,又发明了各种花炮、焰火、礼花弹等声响产品,不仅有声,而且有色,声色并茂,使人赏心悦目。除夕晚上,好多人家都放焰火,各种花炮、礼花弹在空中炸响,把夜空照耀得亮如白昼,并形成“空中飞伞”、“孔雀开屏”、“天女撒花”等绚丽图案,五彩缤纷,煞是好看。守岁在大人和孩子们一天天的盼望中,新年终于如期而至。除夕晚上,庆祝春节的各种活动都进入高潮。因为这一夜是新旧交替的一夜,“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年”,所以是不平常的一夜。人们历来就有“熬年年”的习惯,即在除夕之夜达旦不眠,除夕之夜,全家人团聚灯前,或畅谈离情别绪,或猜谜语、讲故事。现在,更多的人是收看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歌曲、舞蹈、小品、相声,节日精彩纷呈,尽情观赏。晚会之后各电视台还要演贺岁片,一直到天亮结束。总之,人们彻夜不眠,坐以待旦,毫无倦容,就是预兆来年精力充沛,精神焕发。反之便会萎靡不振,精神倦怠。当然,老年人或身体差的人先去睡觉,也要起五更庆祝新年。如今的人们紧跟时代节拍,当电视上新年的钟声一响,便岀院燃放鞭炮。“爆竹声中一岁除,今朝昨夜两相殊”,这就是所谓的过大年。金马驹除夕之夜,要把大人、孩子穿的新衣服,从箱柜里取出来,准备第二天穿。因为初一五更后不得开箱开柜,也不得揭瓮掀缸,免得放走了“金马驹”。虽然,“金马驹”是看不见的意念,但人们相信只有大年初一保住了“金马驹”,新的一年才会时来运转,财运亨通。吃饺子大年初一早餐,多吃水饺(俗称扁食),谓之“进元宝”。在除夕守岁的时候,人们就边看电视,边擀皮拌馅捏饺子。由于每个人捏饺子的手法不同,捏出的饺子花样多多,各有千秋。在张家口,还有在饺子里包镚子(硬币)的习惯,一般包两到三个,煮熟后盛到碗里,谁吃出钱来谁有福,尤其是争强好胜的孩子们,为了吃到硬币,吃饱了还要吃,全家人都享受着吃饺子的乐趣。点旺火在守岁迎春放鞭炮的同时,还要在院中央点燃事先架好的木柴或捆扎好的谷草、玉米秆、高粱秆,俗称“拢旺火”。过去,我们这一带是多民族杂居地区,“拢旺火”是由游牧民族的“篝火”演变过来的。在院子里码起一堆谷草,将其点燃,火苗直上,火势熊熊,火光冲天,照得满院红光亮堂,映红一片美丽的夜空。有人把柏树枝或咸盐放进去,以图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声,企盼新一年的光景过得红红火火,有声有响。等待已久的旺火熊熊地释放着狂欢的情感,火光里跳跃着今年丰收的欢乐,闪烁着明年的吉祥和富裕。柴草烧得差不多的时候朝一边倒下,民间有个说法,旺火朝哪个方向倒,就说明哪个方向吉利,办事顺当。火堆里还不能空着,要放两个糕,象征着我们的生活红红火火,步步高升。随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点心、喝茶水、嗑瓜子、剥穷皮,昭示着我们在新的一年里除去穷的晦气,更加美好和富裕。来源:张家口今日热点

小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angjiakouzx.com/zjksxs/1256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