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生本,品味幸福张家口市宣化区新兴街小

探索生本,品味幸福

生本教育改革与实践专题汇报

新兴街小学校长王美霞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亲爱的朋友们:

大家好!

非常感谢市教科所的各位专家给予我们机会,与大家分享我校实施“生本教育”改革的收获和体会,我汇报的题目是——探索生本,品味幸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年)》明确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教育是指向未来的事业,为学生的未来奠基,为未来社会培养合格公民和优秀人才。对于教育质量的理解和定位应该从显性的分数指标转移到人的长远发展上来。学校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具备能促进其自身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素质以及适应社会、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积极能量和素养。

年2月,我调入新兴街小学任校长。学校地处古城西南角,前身是宣化钢铁公司子弟小学。占地8.23亩,建筑面积平米,有12个教学班,多名学生。就办学规模而言,属于宣化区一所相对薄弱的学校,是我区义务接收进城务工子女指定学校之一。新课程改革虽然已经推进了将进十年,但给新小带来的变化却不明显,教学观念相对落后、教学方法依然陈旧、课堂气氛沉闷、课业负担重带来厌学现象十分普遍。

要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关键是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学生校园生活的主要场所在课堂;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学生的课堂表现体现学生的成长状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在课堂教学改革,没有课堂层面的改革,就不可能有新课程的实施。要彻底改变学校教育质量低下的状态,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全面发展和学校的真正发展,根本出路是以课堂为突破口,实施课改。

下面我选择在四年多生本教育改革实践中,具有特殊意义的几个节点向大家做介绍:

一次教研活动激发了课改的冲动。

教师是教学改革的生力军,蕴藏着无限的智慧和巨大的潜能。只有教师自身改革的意愿被激发,内驱力被调动,改革才会动力十足。

一方面发挥比赛对提升教师素质的攻坚作用。在全区研说教材活动中,我们发挥教研团队的力量,集中辅导,精雕细琢,发言稿一字一句地斟酌,幻灯片一张一张地修改,动作、表情一遍遍地指导。不是对老师们不放心而是在传递一种精益求精的做事态度。(石秀荣参加数学市级说课夺得一等奖的第一名,看到结果她跑到主任那说:“主任,是不是搞错了,我怎么会是第一名?”霍永峰参加全国研说教材比赛,拿了一等奖给我发信息:校长,没有发挥好,没能捧到希望杯!)多好的老师们!周晓嫚等一大批教师在大赛中脱颖而出,拔得头筹并在全区公开展示,甚至参加全国比赛夺得魁首。载誉而归的新小教师自信从容地到兄弟学校宣讲他们对教材、对教学的独特理解,“知难而进、脚踏实地、敢于争先、追求卓越”的学校精神得到完美展现,凝聚、自信、创优的发展势头锐不可挡。为后来生本教育改革的成功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另一方面,加大培训力度,选派优秀教师外出听课学习。培训的价值不在于“洗脑”,而在于唤醒,唤醒教师发展的自觉。先后到杭州、苏州、昆明、沈阳、呼和浩特、石家庄等地参加各种优质课展示活动,培训结束后对全体教师进行二次培训,作汇报课。一次培训结束后,孔丽娜老师作翻版课——薛法根老师的《雾凇》。听完孔老师的课语文组进行了集体教研,教研活动一直持续到晚上八点多。老师们除了对课例进行了评析,更多的是联系平时的语文教学实践谈自己的体会和困惑。

“名师的课精彩,关键在于人家自身具备很强的教学能力,具备对教材独特的理解和把握能力。作为普通教师,让类课怎么学?”

“课改十多年,教材变了,学生变了,语文课堂也从满堂灌到满堂问,经历了目标教学、提前读写实验、小组合作学习等多次改革,但最终没能改变教学效率低下的状况。”

“学校里语文老师最累,语文作业最多,但语文的成绩却最不理想。这最让我们感到尴尬。”

“孩子们学了六年语文,最后不爱看书,不会作文,这才是语文的悲哀!”

“……”

是的,我们去学名师的课堂,进行各种改革实验、课题研究,却始终没能抓住课堂的本质。逃不出应试教育的圈子,被“分数”牵着鼻子走,陷入“教师苦教,学生苦学”“既没素质,又无成绩”的恶性循环当中。

最后孔老师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我认为,语文课堂必须变革,要彻彻底底地变!”

多么可贵的反省,其实所有一线的老师都有课改的意愿、都想做好,关键是学校的管理者能否引领老师们找到一条“教师好教,学生好学”轻松高效的教改之路。

一节视频课让我们与生本教育结缘。

我翻阅了大量的教育理论书籍,通过媒体观看讲座和视频,最终选择了“生本教育”。因为课例会带来更为强烈的视觉冲击,年暑假前夕,我从网络上选择了广州华阳小学邹涛老师执教的一节数学课《圆的周长》在全校观摩。听课结束,全场沸腾。整节课都是学生在讲,学生们始终沉浸在争相发言的兴奋当中,大方得体地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老师把讲台让给学生,幸福地欣赏孩子们出色的表演。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快乐。这不正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理想课堂吗!所有听课的老师都被这一节“生本”课震惊了,老师们争相发言,在热烈的交流中,课改的意愿已经悄然地成为一部分老师的自觉追求。就是这一节网络课例仿佛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户,顿时令人豁然开朗,走进五彩斑斓的教育世界。

一次培训让改革的思路更清晰理性。

年暑假,我带着三位老师到北戴河参加了全国生本教育培训班的学习。现场聆听了郭思乐教授的报告。由改革的冲动到观看课例后的震惊,到把握生本教育的基本理念和理论体系之后是更为理性的思考和接纳。没有系统理论支撑的实践是走不远的。从那天开始,我们踏上了生本教育改革之路,向“生本要质量”,并一直坚定地行走在路上。

生本教育到底是什么?下面根据我的学习和理解进行粗略的讲解。

基本理念

生本教育的学生观:

有人说:学生是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人。要想搞好教育,首先要了解我们的教育对象---儿童。

1.儿童起点非零。(学习是本能)

儿童即使是刚出生的婴儿也并非一无所知、一无所能的一张白纸。他

承载着人类上百万年进化而形成的诸如行为、语言、思维、认知、创造等多方面的本能,其中当然包括学习的本能。

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在天赋的状态下生活成长。(爬、坐、走)比如,学龄前的儿童听力和言语功能发育健全,就会学会整套母语。大人的所谓的教说话其实也是在刺激本能。哪个孩子到两岁多还不说话,大人也不会担心,因为我们相信并依靠孩子的这种本能,静待花开。什么时候用教?没有本能可以依靠和利用的时候用教,但往往收效甚微。教本能带来本能的钝化。

2.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放手,让他们自己来)

儿童带着学习的本能来到世界上,带着对身边事物无限的好奇与想象,几乎所有的小朋友都喜欢听故事,学习的兴致都十分高涨,都很勤快。比如识字。有些小朋友在三四岁的时候就认识很多字,而识字的途径并不是家长一个一个地教,而是在讲故事、读儿歌、猜谜语中无意识习得的。孩子对于他感兴趣的事物,会学得更快。(比如:遥控器、手机、电脑、电子游戏)学校举办的智力运动会,九连环、魔方的比赛,没有老师教,只是宣布比赛项目,把东西发下去,自己去学,学得很开心!

3.儿童的潜能无限。(激发主动,无限精彩)

当学习的本能被依靠,主动性被激发,学生会带给我们无限精彩。五年级两个班推进阅读最为彻底。不论是阅读的量还是阅读之后独特的感悟都令我们吃惊。他们读《三国演义》读《水浒》读《史记》读《毛泽东诗词》,他们也读冰心读老舍读林清玄读沈石溪。背古诗、背宋词、背小古文,已经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像吃饭喝水一样自然。

4.儿童具有独立性与独特性。(顺应天性,使他成长为最好的自己)每个人生来都不缺乏独立的基因,但是每个人的“独立”都有可能被“依附”所收买。一个人没有了独立人格,沦为他人的附属品,也就失去了作为“人”的大部分意义。独立意识薄弱,独立精神稀缺,独立能力差劲,心理脆弱,没有承受挫折的勇气,都与“独立”的缺失有关。

一楼大厅有一幅木雕---像树一样成长。包含有:平等(脚踩大地)、自由(头顶蓝天、自由地享受阳光雨露)、独立(站着生长,不依靠、不攀附)、个性(独一无二)、自主(成长是自己的事)的意思。不论是老师、学生还是学校都要努力成为独特的最好的自己。

独立性的丧失是教育带给儿童最大的伤害。我们不要去培养唯师、唯书、唯上的听话的好孩子。而是要让学生成为悦纳自我、有思想、敢表达、会创新,人格挺拔、个性鲜明的自己。

基于这样的学生观,生本教育提出了“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理念,成为生本教育理念的核心。

生本教育的教师观:(从生命的角度去定位教师角色)

1.生命的牧者,激扬生命而不是控制生命。由拉牛上树转向引牛向草。给生命成长的自由。(老师很负责,就是教得死!)

2.辛勤的花农,服务成长而不是代替发展。我们作为儿童成长的组织者、帮助者、辅助者存在,是成长的仆人。教师的作用不可或缺,为了儿童更好地成长,成长为最好的自己。

3.心灵的钥匙,开启智慧而不是灌输知识。在这分享一个小故事:印第安人买车。教育需要启蒙,给学生本能得以发展的必要的条件。首先是文化的启蒙,比如,拼音教学、基本的语言常识、汉字的音形义方面的知识、数学的方法思想等,是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基础和条件;其次是精神的启蒙,是学生对学习本能的自我察觉和认知。(班里总有几个同学在你讲课之前就会了,以前的做法:不叫会的说,大家一起学。现在:鼓励先学。)

4.希望的火种,点燃学生而不是燃烧自己。教师更像是教练员和啦啦队员。不见自我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在儿童蓬勃发展的状态中,呈现了教师的有为。(小笑话:非要给睡着的人吃安眠药)

教师的核心能力是组织学生自主有效地学习。教师的帮助只是为了儿童能够更好地依靠自己的本能。教师给一个开启,一个线头,其余的工作由学生来做。你做一点点,他做一大片。

生本教育的教学观:

1、在教学结构上,由封闭的教转向开放的学。

封闭的教是整齐的、严谨的,开放的学一定是零乱的、粗笨的,有时候是不可思议的,但却是学生真实的感悟,是从学生脑子里长出来的有生命的可以生长的知识,是“带着不完善蓬勃生长的生命的状态!”生本课堂的一个明显的特点是有前置小研究或者是前置性作业。前置小研究区别于一般性预习或是导学案的最大特点就是开放。所以说只有一种答案的小研究一定不是好的小研究。在前置小研究中,孩子们在教材的帮助和指引下,搜集资料、动手操作、主动发现、举例子、写感悟,然后带着所有的这些收获进入课堂,而不是做一大堆照搬课本、照抄参考就可以解决的习题。前置小研究为学生个性的张扬提供了平台,有了开放的小研究,才有了课上展示的欲望、交流的热情、互动的碰撞、分享的快乐,课堂才会有不断生成的精彩。所以生本课堂的备课关键是设计小研究。

2、在环节设计上,由把课堂填满转向把课堂做空。

传统课堂最大的弊端在于过度预设,尤其是各种公开课,40分钟的每一秒都被活动填满,课前教师的周密设计、精心安排必然导致课上的“一泻千里”。教师被环节牵扯着,学生成了帮助老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配角。(许多老师都怕作公开课,关键是记不住。还有些老师刚上完一节课,说:“一紧张把哪个环节都忘掉了。”)好的教学一定是师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由言语交流、思维碰撞逐步上升至情感共鸣的过程。生本的课堂由“将课堂填满”转变为“把课堂做空”。今天这几节课的教案极简单,就是一个简单的流程。所谓“大道至简”,去掉华丽的修饰、刻意的设计、繁杂的过程,立足到朴素的学生学的本质上来。基本流程为:课前三分钟→小组交流,合作学习→小组展示,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总结评价。简简单单,实实在在,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与展示交流。

3、在教学方法上,由单一的教师传授转向学生多元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生本的课堂教师相信并依靠学生的学,依靠学习本能,让生命自己行动。将学习的自由还给学生,给他们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和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自学的成就感和展示的欲望使学习的热情空前高涨。课前个人自主学,就把被动变成了主动,把模仿变成了创造;课上小组互相学,互相交流、互相补充、取长补短、和谐共进;展示交流共同学,学生在知识的分享中,在思想的碰撞中,在观点的辩驳中,主动快乐地获得成长,生本的课堂,突出学生、突出学习、突出合作、突出探究。

4、在教学目标上,由着眼于一节课的高效转向







































北京治疗白癜风技术好的医院
北京中科医院都是假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angjiakouzx.com/zjksly/1119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