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记载,宣府在明朝时规模和面积在全国仅次于北京,甚至比明朝的西安城还要大
本文导航
宣化有城的历史始于唐代,迄今已有1200余年最初的宣化城不仅规模小,城墙每个边的边长只有500米左右,并为土城,这与《周礼·考工记》中“天子之城方九里,则知公七里,伯侯五里,子男三里,以此为定说也”的规则基本一致
走进宣化,古老的城墙、楼阁、民宅、寺庙、壁画、车辙、老店,不断冲进眼帘,文化符号经典、独特、有个性,展示着宣化的演变这座古城折射出的文化之光,彰显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宣化是我国北方历史上重要的古城之一,荟萃了多个朝代的建筑,以保存完整的古城而闻名
第1页:走进历经峥嵘岁月的宣化城第2页:走进历经张家口市电话区号峥嵘岁月的宣化城(2)第3页:走进历经峥嵘岁月的宣化城(3)第4页:走进历经峥嵘岁月的宣化城(4)
约50年后,宣化土城墙受水土侵蚀这时,青砖技术日益成熟担任宣府镇巡抚的广东东莞人罗亨信给皇帝上疏,请求用青砖包城从1441年开始,用了6年时间,砖包宣化城修好后的城墙厚四丈五尺,墙高三丈六尺,城门环有瓮城,瓮城外连月城,城四角建有角楼,城外设壕堑、护城河、吊桥等,构建了宣化古城完备的军事防御体系,砖包城池使宣化古城颇具重镇气象,有了“其城雄阔甲于它郡”的美誉,整个城池俨然是明代北京城的一个缩微版
2
[责任编辑:郝学锋]
明朝初期,为加强北部边防,在长城一线建起九座镇城,称之“九镇”宣府镇作为九镇之一张家口市,拱卫着坝上的外长城防线和居庸关的内长城防线,开始担任京西至大同1300里的防御任务,战略意义日益重要
1/4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据《宣府镇志》记载:在明朝末年,城内人口绝大多数为在籍军户明嘉靖年间,宣府镇军户12万人,官户4千人,民户仅2千人,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军城”
历史是留给后人的共同记忆位于华北平原和内蒙古高原之间的过渡地带的宣化,自古以来,不管为州县治,还是为府镇治,始终是一个政治、军事中心城镇
宣化,最早叫作“上谷”春秋战国时,宣化地属上谷郡秦统一中国分为36郡,宣化仍属上谷郡到了唐代始置武州和文德县(州县同治),明代为宣府镇,清朝改为直隶省宣化府1943年,伪察南政厅管辖地区改置为张家口市车辆违章宣化省,省会设在宣化县城1945年9月,宣化首次解放1946年1月,置宣化县,城区及近郊为宣化市,并为察哈尔省省会新中国成立后,曾属察哈尔省,置宣化市,置镇、置区屡有变化直到1963年改市为区,属张家口市
1
在行政建制和名称的多次变化中,“宣化”之称最早出现在金代1166年,金军攻克辽归化州,次年改称“宣化州”“宣化”名称的再次使用是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直隶巡抚郭世隆为改革地方税政,废除宣府镇卫、所,为表“宣扬朝廷德政,感化黎民百姓”之意,奏请定名“宣化”随后,“宣化”一直沿用至今
朱元璋将宠爱的皇十九子朱穗封为谷王,张家口市区号驻藩宣府镇朱穗来宣后,觉得城池狭小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在原有城池的基础上,开始进行大规模扩建,历时一年,将城池展筑为方圆达24里,设有7个城门的大城,并持续修建大量庙宇和官宅,形成雄伟壮观的宣化城
从宣化附近刘家窑、王河湾、赵川等地的遗址考古中,发现了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的陶器、石器在原始社会晚期,这里已有人类居住
记者 谢岩
北京白癜风医院咨询北京治白癜风去哪家医院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