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七八年前,一位老羊倌曾在这里挖出一罐制钱,有80多枚,上面有草体字,但大家谁也认不出是什么字
村党支部书记郑定英说,过去这一带是宣化府通往大同府的捷径,从山梁往西看,山顶上有烽火台,可见也是一条传递战事消息的烽火线路,这里很有可能就是战国到明清的一个古驿站,山上驻有军队,有哨卡为什么要在这里设驿站?可能因为这里有水、有路,地势高,眼界开阔,无论哪个方向有敌情,都能及时发现村里发现有古烧砖瓦厂,建驿站所用的砖瓦,就是从这儿烧制好运过去的
说起石坡底村村龄,怀安县志记载是明末清初(1644年左右)建村,起初叫石坡堡,后来改为现在这个名字据上岁数的老人们讲,这里很早就有人居住在村西北、村东北都有战国时期的遗址,村西张家口市塞北管理区还有辽代的遗址,说明在2000多年前,这里就有人类活动
从素有“京西第一卫城”的怀安县左卫城出发,沿郑王庄沟向上,约一个小时,进入石窑口,一个诗情画意、世外桃源般的小山村出现在眼前:山坡上的窑洞密密层层、鳞次栉比;坡底的坑塘边,女人们浣衣洗被、孩童嬉戏打闹;袅袅炊烟升起,鸡鸣狗叫,一幅绝妙的山水风情画
走出石坡底村,已是夕阳西下,幢幢窑洞、条条街道都笼罩在夕阳的余晖里
站在远处纵观整个村庄,中间是一条北南向的沙沟,村民居住在东、西两面坡上西坡上住的人家不多,大多数住在沟东一侧的坡面上
河北日报微信:走进石坡底村视频
关于郑大将军的死因,有两个版本:一个是郑大将军排行第二,一直在外带兵打仗,后回到了家乡石坡底,一张家口市怀安县新闻年后去世了再一个说法,他从小失去父母,由姐姐带大,出去当兵,很有出息,一直当到明威将军,皇上派他到安徽一带守防,在一次剿匪中不幸战死,被割去头颅皇上念其作战有功,给他铸了个金头,连尸体一起运回家乡石坡底安葬明威将军历代都有,属于四品武官,究竟这个郑大将军何许人也,由于县志没有记载,至今仍是未解之谜
河北新闻网:记住乡愁专题报道
村中之路,多铺有一层石头,曲折蜿蜒,从一条主道开始,分叉至各家的门口,形如一张叶片状不规则的脉管村中废弃的石头磨盘、碾盘、碾磙、碌碡随处可见,竟也成为别样景致
石坡底村的历史是厚重的先民们就地取材,切坡挖洞建成“崖打窑”,或夯土筑墙碹成“网碹窑”,这些历经千年的古窑洞成为了历张家口市阳原县区号史的活化石村北山梁上的古驿站以及兵营遗址,也告诉人们这里曾经多次经历战火
□本报记者 王雪威
石坡底村的古寺庙、古戏楼韵味十足据说,明清时期,该村有龙王庙、老爷庙等8座庙建庙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当属龙王庙日寇入侵时,拆了龙王庙,在此建起日伪警察局第八分局,把龙王爷塑像请到了戏楼的后台上,“文革”时破除四旧,把泥像推到沟里毁掉……岁月更迭,这些庙宇现保存完整的仅剩一座,村西口的老爷庙空荡荡的,早已变得斑驳陆离古戏楼位于村中心,为唐朝建、明朝修,其前卷棚、后硬山、四出水中的台顶样式,在戏楼中十分少见但是,这座戏楼饱受风雨侵蚀,坍塌严重,风韵不再,令人惋惜
村边的山梁叫井坡梁,被一条刀劈似的山谷分割而开据说张家口市车辆违章山谷里有泉眼,过去村民们都到这里来担水或用毛驴驮水山顶平地散落有大量青砖、灰瓦、陶片和瓷片,还有灰坑村民们以前从这里还发现过铜镜和制钱,制钱上有“开元、崇宁”字样
在石坡底村,不可不提名叫郑臣功的郑大将军这个村有三大姓:郑、程、靳,郑姓占了一多半说到祖先,郑姓村民倾向于郑大将军据老人讲,村里有郑大将军墓,就在村西,墓园有24亩地大,当地人称“老坟滩”墓园的四个角上都立有石柱,石柱上雕有石人,墓门前有石牌坊和上下马石,过此,文官要下轿,武官要下马在村南防洪大渠的石桥前,用做桥面的一块石碑和两根石条格外显眼下到桥底,可看到碑刻文字,上面写道:“明威将军郑公坟茔”的楷书字刻石桥上的这两根石条,原来是墓园牌张家口市医院招聘坊的石条,而这块石碑则是园门上的石额
白癜风恢复头部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