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间医院专业 http://www.yushiels.com/
两小时车程。
高速、省道加盘山土路。
23户37人,60岁以上老人居多。
这里,是丁玲笔下的桑干河畔。
这里,是张家口市宣化区最南部深山区的王家湾乡胡家村。
这里,是大唐张家口热电公司驻村精准扶贫点。
自从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张家口热电公司与这个深山里的小村子结下了“不解之缘”。驻村工作组入乡随俗,找项目、访困苦、解难事儿,他们被乡亲们亲切的称呼为“村里人”。
“大唐扶贫工作组就是我们村里人”
年3月中旬,乍暖还寒,大唐张家口热电公司精准扶贫驻村工作组来到了胡家村,经过简单的修整,一个星期之后,驻村工作组的朱卫民,于连胜,刘建文在村里一处租来的小民房里正式“安了家。”
驻村的第二天,大唐驻村工作组就开始挨家挨户走访,跟村民聊天,介绍自己,留下联系方式,告诉村民有什么困难可以找他们帮忙。不了解不知道,了解完村子情况,哥仨感到责任重大。
“23户人家,37位村民,60岁以上的就达27人,50岁以下的男性劳动力只有1个人,年轻人都去外面上学、工作,村子里就剩下这些老人,除了制定好的扶贫项目,我们就想着多帮乡亲们干点力所能及的活。”驻村第一书记朱卫民说。
老人多,医院的事也就多,谁家老人有个头疼脑热,工作组都会医院,镇上不行,就去宣化区。挂号、陪着看病、取药,记住医生叮嘱……工作组的哥仨对这套流程烂熟于心,连常去诊室的医生都认识他们。
今年4月,工作组了解到贫困户胡海峰患有强直性脊柱炎,腰都直不起来,疼痛异常。而他家里只有一个老母亲,去医院十分不便。
“走,海峰,医院,我已经联系好了外科专家。”一天清晨,朱卫民把车停在了胡海峰家门口。
“朱哥,我不去了,这病治不好,你们忙,别耽误你们事。”胡海峰不好意思的推辞。
“你放心,工作组和你家的农活有我们俩,这病即使不能根治,咱也得找个方法减轻疼痛呐!”于连胜和刘建文在一旁劝说,打消胡海峰的顾虑。
经过检查,胡海峰的病需要长期服药控制炎症,缓解疼痛。从此,医院做检查、拿药,成了工作组的规定动作。
“我儿子丧失劳动能力,长期服药,自从大唐扶贫工作组来到村里,医院,帮着我们干农活,就跟我们亲人一样!”胡海峰的老母亲已把工作组当成了亲人。
把大唐扶贫工作组当成亲人的不止胡海峰一家。在胡家村,年龄最大的当属84岁的胡吉才老人,老人身体硬朗,爱说爱笑。“我爱照相,他们经常来给我拍照,每天从我门口过都进来问问好不好,逢年过节给我送米、送油,中秋节还给我买了月饼呢。”
“你们可得多住几年啊,不能走哇!”
“您放心吧,我们不仅要帮着咱村脱贫,还要致富呢。”
“大唐来了帮我们干这么多好事,你们城里人在村里真是辛苦了。”
“是咱们党的政策好,帮着村里脱贫是大唐的责任,我们不辛苦,我们也是咱村里人。”
每天转村,工作组总是如此重复与村民的对话,宣传党的精准扶贫政策,表达大唐扶贫的决心,给乡亲们吃定心丸。渐渐地,村民们认可了他们,他们也把自己当成了村里人。
“大唐扶贫工作组就是我们村里人!今年夏天下大雨,村里有几户漏雨,他们冒着大雨挨家挨户查看房屋漏雨情况,帮着修。平时谁家有个大事小情都爱去找工作组,他们那小院也是白天黑夜不锁门,村民们推门就进,开心的事,烦心的事,一股脑说给工作组听,他们也不嫌烦,这不是村里人是啥!”听着老伴任秀说的头头是道,胡万高憨厚的笑笑说:“对,她说的对,村里人都是这意思,她是高中生,有文化,能说清楚。”
“有大唐帮忙,我们不仅要脱贫,还要致富”
得到村民的信任,工作组的哥仨感到高兴的同时也深感责任重大。“我们不能枉费乡亲们的信任,更不能辜负党和公司的嘱托。”
胡家村有个大难题——用水,全村只有村头一处饮水点,村民管它叫“长流水”。这处“长流水”没有自来水泵,只有一根铁管,不知从哪流过来的山泉水就这么缓缓流出,村民们饮用水、做饭、洗衣全靠它,因此,每家每户都有一根扁担,两个水桶,去“长流水”接水挑回家。
“我身体不好,老伴岁数也大了,多亏小朱、小于、小刘,每次看见我们挑水,都帮着挑回家。真是好人啊,好人啊!”70多岁赵炳珍老人逢人便说。
其实,被称为小朱、小于、小刘的哥仨,今年也都50出头了,来村的第一天,他们还是两个人抬着扁担,几个月下来,他们看见乡亲们挑水就帮忙,渐渐练就了在坑洼不平的小土路上挑着两桶水健步如飞的绝技。
“这样帮忙挑水也不是长久之计,管的了一时管不了一世,关键还是要增加村里的饮用水取水点。”为了饮水的事,工作组多次跑到桑干河查看水流情况,与村干部制定取水方案,陪同宣化区水利局同志进行饮水调研,商定增加村里饮用水取水点。终于,在当前正在进行的“双基”工程建设中,增加一个饮用水取水点的方案已经得到了确认。
除了饮用水,胡家村的灌溉也是个大难题。虽然紧邻桑干河,但是每年的挑渠浇地成了最让村民们头疼的事。
“挑渠,就是开挖水渠,这是一件十分艰苦的事,做这事全靠力气,我们村这情况,每年挑渠真是犯愁。好在今年大唐来了,不仅帮我们挑渠、修理抽水泵,还给我们资金,要修建一个米的U型水槽,水泥的,以后我们就不用每年挑渠了,十里八村都羡慕我们遇到这么好的扶贫企业!”村支书马全明说到修水渠,脸上乐开了花。“我们村有亩玉米地,如果得到有效灌溉,每家将近20亩的玉米地,收成好也吃喝不愁了。”
修建灌溉槽、修建磨面坊、帮助村委会进行软硬件建设,正是大唐确定的今年对胡家村的三个扶贫项目。
以前,胡家村没有村支书,今年5月份,马全明调到村里任村支书。“我到村里的时候,工作组已经挨家挨户的摸底结束,他们主动跟我联系,商量对贫困户怎么帮扶,计划帮村里修整村委会房屋,配备办公设施,还要建一个磨面坊,村里的事,大唐比我想的都周全。”语气中,马全明透露着对工作组的由衷感激之情。
“建磨面坊好哇,村里人再也不用跑十几公里去乡里磨面了!”村民胡万棣高兴地说。种玉米,磨成面,再卖出去,是胡家村主要经济来源,没有磨面坊的不便,村民们深有体会。
“等村里的路修完,我们村就离脱贫标准又近一步了。”马全明指着正在施工的“双基”工程现场朗声说到。“不单是今年,大唐扶贫工作组还跟村委会敲定了明年、后年的计划,路修好了,再有一个三年脱贫计划,有大唐帮忙,我们不仅要脱贫,还要带着村民致富,等村里日子好过了,年轻人再回来创业,胡家村就彻底‘活过来’啦!”对于未来,马全明充满了希望。
山里的深秋,天黑的有些猝不及防,趁着还有夕阳的余晖,村里人开始准备晚饭。村子里生活简单,一碗稀粥、两个馒头、再来点腌咸菜,就是一顿晚饭。大唐扶贫工作组的小院里,朱卫民、于连胜和刘建文边吃着中午的剩菜和大米粥,边商量编写扶贫成效问题清单的事。晚上8点多,村里人都睡下了,只有大唐扶贫工作组小院的灯还亮着。
扶贫工作组在胡家村多个日日夜夜,心中沉淀了对乡亲们家人般的感情,也在乡亲们心中种下了“大唐”的名字。(作者:钱鑫/文燕翔/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