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创说
张家口的通桥,让人不禁怀念。也许很多人淡忘了,也许90后印象模糊,也许00后根本没有见过,不过这座当年矗立在清水河上的历史建筑,是张家口曾经的地标。今天小编带你翻阅老照片,纪念一下通桥。
历史
(以前)
据有关史书记载,今张家口市区最早建筑的跨清水河的桥梁是明万历二十六年(年)建成的通桥,也称为普渡桥。普渡桥全长二十五丈(约83米)、宽二丈二尺(约7米)、高一丈八尺(约5米),为七孔石砌拱桥。
张家口一直就是与蒙古族兄弟进行贸易互市的场所,这里山川十分险要,万里长城从市区蜿蜒而过,但张家口堡东面的清水河却阻碍了人们的行动,为了使张家口堡的人们能便利地从事生产和贸易活动,于是便修筑了这座七孔大桥。它的名字“普渡桥”,来源于佛教用语“普渡众生”。
张家口市内分为桥东、桥西,区划的称谓就是以此桥为参照的。
普渡桥
年7月14日夜(农历6月13),一场特大洪水将普渡桥冲垮成为断桥。这场洪水来势凶猛,使桥东成为一片泽国,淤泥几尺厚。毁塌房屋1万余间,失踪死伤两、三千人。时任察哈尔都统的张之江,报请西北五省边防督办冯玉祥批准,决定在原桥之南修建新桥。
时任察哈尔都统的张之江
张之江曾以隶书题写桥名,并以铜制名牌立于桥的东西两端,后丢失,去向不明。印有通桥图样的货币
通桥
(-)
新建的通桥位于原普渡桥南侧,为六跨下承式钢架桥,桥梁为平面双道铁桥,路面以木板铺成,桥梁两端为石砌道路连接上岸,双向两条车道,避免了桥上交通的混乱。
年9月7日《民国日报》刊登了张家口市政七项工程其中之二:”改建通桥防桥东及全市之水患。通桥原为七孔石桥,泄洪量为35m3/秒,本年改建为6孔铁桥,泄洪量为m3/秒。”
桥梁建设由察哈尔市政厅技政工程师赵世忠负责。工程资金来源为政府拨款5万两银元。工程施工经协商由平绥铁路局负责,并承担不足资金的补足。
新的通桥(清河桥)经过一年的建设于年初竣工。从建成的桥梁现存的资料分析,此桥为六孔,其中,由东侧起一、二、三、四孔为钢架桥,五、六孔为石桥(靠桥西一侧),采用的设计风格为当时流行的下承式铁路钢架桥,施工的工艺技术为铆接结构。
通桥所用钢,是当年建黄河大桥时,拔给察哈尔都统部分钢材建成的。
记忆的
通桥
——网友
小琨这座桥在我的记忆中大概全都是钢铁结构的,说到细处,现在还真有点记不大清楚了,但桥的构架坚实挺拔是永久不会忘却的!粗大的钢铁,七横八错搭架在一起,但却又错落有致。桥身有千百个铆钉,大的有成年人的巴掌那么大,直直扎在钢铁之间。桥的路面是用早年的水泥砌就的,转过一个花甲还多的岁月,路面已经被不知多少匆匆的鞋底磨得圆润光滑,就更显得亲切。路面上每隔几米,都有一些孔洞分布在这路边两侧,是用来漏下路面雨水的。瑟瑟塞外的古风抽打着疲倦的河水湍湍急逝,就从这一排洞孔中传来了河水声。
——网友
梁海通桥在的时候,每次过它都很怕怕(因为恐高),现在想怕也怕不了。记得当年拆桥时候还莫名出现过桥下壁画,此类等等也只是听说,因为它没(chai)了(le)。印象通桥两侧钢铁并没有完全遮挡住桥两边的风景,透过钢铁交错形成的一个个几何图形的空挡,看到的是桥东区与桥西区不同的风情,看到的是桥南与桥北边塞特色的建筑。放眼环顾四周,远山巍峨绵延,河水蜿蜒流淌,这便就是塞外山城的面貌,好一派大好河山!若是等到清水河水涨潮的时候,可以添满整个河套,最多的一次,甚至涌上了河堤,漫过各座桥面。瞬时间,波澜壮阔,惊涛拍岸,那副场景,真可与钱江大潮有一拼。
——网友
小明黄耀明《石头记》百听不厌,记得当年为了买这个专辑,偷拿家里一百元国库券,在张家口通桥桥头卖高压锅的浙江人手里换了八十元,买了好几盘磁带。俺这辈子的美好记忆就停留在二十年前了,走不出来了。
通桥联通的桥西邮电大楼位于闹市区,人流密集,紧邻展览馆和武城街,而且每天逛街、路过的市民有很多。
如今,随着张家口的发展,清水河上陆陆续续有二十多座桥,这些桥结构不同,造型各异,美仑美幻。特别是晚霞未褪、华灯初放、桥上的装饰灯纷纷闪烁起来的时候,粼粼清水河畔宛若童话世界。人们或结伴散步,或桥下垂钓、或恋人相依,很有些情趣盎然。
今天,通桥的故事就讲到这里,谢谢观赏。得了白癜风要怎么治白癜风的危害